P2P投资攻略:很多人投P2P时,经常是根据标签来判断要不要投。下面用实际案例来谈谈,如何正确给P2P平台贴标签,不同标签对于平台会有哪些不同的影响。
很多人对于选择的P2P平台属于什么类型都分不清就直接去投了,导致把野鸡当成了高大上,自融当成了真实业务,非P2P当成了P2P,从而造成风险。
现在大部分投资人和第三方都喜欢把平台标签化,给每个平台贴上简单的标签作为分类,也可以借此对于平台的实力做个简单的划分,常见的标签有上市、国资、风投、存管、XX协会会员、XX机构认证等。
我认为,多贴一些有用的标签,少贴一些无用的标签,在投资之前把平台的分类搞清楚,通过多个标签更细化的去分析一个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
下面我就用实际案例来跟大家谈一谈,如何正确的给P2P平台贴标签,不同标签对于平台会有哪些不同的影响。
常用标签之一:投机平台和非投机平台
大家常说的高返平台一般都会被视作投机平台,而投机平台却不仅仅指的是高返而已。
一个平台是投机还是非投机,主要从投资人群来判断,一整个平台的投资人全是冲着高额活动收益或者返现去的,玩一轮就跑的,基本都是投机平台;非投机平台则会有大量投资人正常投标,相对长久稳定一些,会更加看重安全性而非收益。
常用标签之二:自融平台和真实业务平台
把自融平台当成真实业务平台会有中雷的风险,而把真实业务平台当成自融平台则会错过不少好平台。
平台的业务是否真实一般通过借贷资料来判断,真实业务平台和自融平台的风险点完全不同,真实业务不容易产生黑点和负面,最多就是逾期和坏账的问题,而且真实借贷时间一般较长,大部分平台都是拆标来发,平台发续借标也是正常情况,老业务大量续借,新业务停滞不前的情况下才需要稍微注意点。
而自融平台的风险就大得多,平台随时有可能把资金挪用,这个月资金充足,下个月可能就会严重缺钱,自融平台过于依赖平台资金流,只能进不能出,雪球越滚越大,人气如果不能保证,马上就会面临巨大风险。
常用标签之三:会包装的平台和不会包装的平台
很多没什么实力的平台都喜欢包装成伪高大上来宣传,比如买卖国资的四大邪教系列平台,而很多有实力的平台反而并不擅长包装,导致人气低迷很多人不敢投。
平台包装是正常情况,但是要谨防一些动机不良的问题平台借包装的外壳来掩饰,给投资人设套。
常用标签之四:大平台和小平台
平台规模的大小主要通过待收来衡量,大部分情况下,待收三千万以下的算作小平台,待收一亿以上的算作大平台,很多平台都是从小平台过渡到大平台的。
正常情况下,平台随着发展,待收都会持续增加,待收波动幅度较大,猛增或猛减,都算是非正常情况,需要弄清楚具体原因,从而来判断风险。(来源:南^方^财^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