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商行农商行信贷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23-08-18 19:51:53 来源:网络投稿

导读:近期市场对城商行农商行的发展方向较为关注,一种观点认为,城商行农商行应当积极拥抱金融市场业务;另一种观点认为,城商行农商行应该回归传统的存贷业务。城商行农商行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本文主要关注城商行农商行的区域信贷特点。

1 中国城商行与农商行的崛起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城信社、农信社纷纷设立。相关银行设立目的是为弥补传统大银行经营空白,覆盖了广大城乡的小微民营企业和农户。城信社农信社在各个地区的建立,这有效运用了社会闲散资金,支持了当地小微企业和农户的发展。1995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通知》,开始在全国各城市组建城商行;1998年3月,城市合作银行统一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

随着城商行农商行规模不断壮大,监管层对城商行农商行经营范围的限制也有所变化。这可分为两个阶段。1)放宽阶段(2006-2011):自2006年银监会放宽城商行跨区经营的限制后,城商行纷纷加入异地设立分行的队伍,迅速扩大资产规模。2)限制阶段(2012-至今)。当时大部分城商行的自身实力并不匹配规模的快速扩张,出现了票据纠纷等金融案件,引起市场担忧。监管层重新规划中小银行定位,要求专注于完善小城镇建设金融服务功能,至今限制跨区经营。

目前城商行、农商行实现了较高资产规模存量和规模增速。2015年底,我国共有133家城商行,859家农商行。城商行农商行资产规模分别约达29.3万亿(2017年3月),15万亿(2015年),分别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2.6%、7.8%。近年城商行农商行规模扩张迅速,分别平均同比增长26.1%以及42.1%。

2 模式:差序格局下的熟人信贷

理解业务模式是认识我国城商行、农商行快速发展的关键,本篇重点关注信贷领域。信贷业务重点内容是信息的收集和生产。具体业务要准确评估某一类信贷客户群体的风险(违约率),同时根据风险情况给予信贷定价。为相对准确地评估违约率,这需要了解充分的企业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讲,信贷文化类似于农业,同业与金融市场文化更类似于游牧,农业要根植于土地资源,而游牧可以逐水草而居。

城商行、农商行信贷模式来自于其扎根乡土的本色。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传统上本地信息的传递主要依赖于熟人。即大家认为“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甚至发展到“眉目传情,指石印证”。本地银行和本地企业也是从熟悉到信任的过程;而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个人不知道个人的底细,银行不了解企业的信息,这样才发生财务、审计、法律等更通行的契约形式。大行业务范围遍及全国,接触的是多为陌生企业,更多要述诸法律、审计、财务报告等方式获取信息,故放弃了信息成本更高的中小企业;本地银行有更高的私有信息来源,同时根植于本地更能建立与本地企业的信任,这种情况下,区域银行更多参与到了本地中小企业,同时本地企业相对于全国企业更良莠不齐,银行集中资源投向少数企业,故这又带来了更高集中度的特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