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6月有点不太平,互金平台连连爆雷,股市跌破3000点。
我盘点6月爆雷的互金平台:安徽星火、五星财富、唐小僧、钱满仓、国恒金服、钱妈妈、富轩投资、365储蓄家、联邦金控……
从本质上来讲,平台爆雷、股市下跌都是因为“流动性风险”,而流动性风险无非就是金融去杠杆下滋生的风险。
那么金融去杠杆是怎么回事?流动性风险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投资理财?我们又该怎么做才能避开暗坑,赚得更多?
金融去杠杆后的大逻辑
近两年来,金融紧缩、去杠杆、资产荒等一系列的金融术语频出,可能很多人难以理解这轮金融紧缩背后真正的逻辑。
我先讲讲金融去杠杆化背后的大逻辑。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高度依赖信贷的经济体,所有的经济发展动力都是依靠信贷扩张。
只要稍微出现债务问题和经济下滑的趋势,央行就会开启新一轮的货币宽松政策予以化解。
在这种情况下,实体企业(特别是国企)、房地产、金融机构等经济体都形成一种信仰:有问题,央妈会出来救火。
这自然就强化了各个经济主体不断借钱的动力,反正只要给钱,就可以维持资金流不断,照样可以混得风生水起。
当然,在企业狂加杠杆的过程中,国家为解决企业、政府的高杠杆问题也是出力出策,把一部分杠杆转移到老百姓身上。
懂经济的人都知道,这种转移杠杆的方法就是通过楼市来收割老百姓,将老百姓的杠杆加到最大。
至于具体怎么操作,之前说过很多,这里就不讲了。反正结果就是老百姓把钱都拿去买房子了,存款也很少了,也背负大量的房贷。
最重要的是,在国家意志下,作为支柱行业的房地产也越来越演化成一个吸血鬼,疯狂地吸引来自实体经济的资金,毕竟楼市的投资回报率实在太高了。
你想想看,如果你开了个厂,辛辛苦苦干了一年之后,发现不如在年初买套房,然后坐在家里喝茶吹水赚得多,那你还拿钱开厂吗?
其实这背后也是实体经济萧条的真实写照,说白了就是房地产掏空了实体经济。
这样一来,就会产生了两个弊端:
一是大量的钱(还是加杠杆跟银行借的钱)都流入了房地产,形成了货币空转。
二是信贷增速快于实体经济增速,这意味着借的钱永远还不了。
其实不只是实体企业,之前银行也是这样子的,将理财产品通过层层嵌套,最终钱还是流向房地产。
至此,中国经济出现资金“脱实向虚”问题。从2008年到2017年,非金融企业杠杠率飙升,看一下数据,你就知道有多恐怖了。
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3万亿,非金融企业负债仅30万亿元;而2017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 7.5万亿,非金融企业负债却达到130万亿元。
这样对比一下,就知道过去10年,非金融企业负债增速比利润增速快太多了。
双管齐下去杠杆
高杠杆率的状态意味着经济运行有较大潜在的风险,在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警示下,其实我国对杠杆率也高度重视。
既然债务危机岌岌可危,那就要实施“去杠杆”政策了。从去年开始,中国就开始“金融去杠杆”的征程。
说白了,金融去杠杆就是降低各类经济主体负债的比例,让他们少借点钱,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而企业要借钱,无非就是两种渠道:一是跟银行借钱,二是跟百姓借钱(大家买了理财产品就是借钱给企业)。
国家为了让企业少借点钱,有两个办法可以做到:一是货币政策,包含提高借钱的成本,也就是加息(我们其实已经在变相加息了)以及少印钱;二是强化监管,堵住漏网之鱼。
货币政策方面,其实就是从源头上控制钱的总量。
从去年开始,整个货币供应增速是下降的。从M2增速看,2018年已经稳定在8%出头,M2增速已经小于GDP+CPI,这是自2000年以来最低的增速了。
央妈不敢像以前那样随意放水了,所以现在连商业银行手头也变紧,大量中小银行都在忙着找大行借钱挨过苦日子,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也越来越高。
但去杠杆不是说央妈不再放水了,我们还是能看到央妈通过定向降准、置换降准、临时降准、MLF、SLF等各种手段变相放水,但这些钱都流向亲儿子国企和老相好房地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