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打工族上班都有缴纳五险一金,五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险、工伤险以及生育险,这几类也被统称为“社保”。“一金”一般情况下就是“公积金”。由于《劳动法》对“一金”没有强制要求,所以部分单位不可以选择缴纳“一金”。
在工作期间缴纳社保就是为了在退休之后能每月领取到一笔能给生活提供保证的“退休金”,也被称为“养老金”。当然,退休之后养老金领取的数额与工作期间社保缴纳的基数以及工作年限等都是相关联的。接下来就来了解有关社保的详细信息。
社保的缴费基数的上下限一般是根据前一年全省或者全市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月平均工资而定。上限为前一年月平均工资的300%,下限为前一年月平均工资的60%。
为了更方便理解,举例来计算一下,比如某地区的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为5000元,那么缴纳社保的最低基数就应该这样计算:5000元工资乘以60%就是3000元,该地区缴纳社保的最高基数就是:5000元工资乘以300%为15000元。如果该地区就业人员月工资不足3000,任然以3000的基数计算缴纳,与工资超出15000,则依然以15000基数缴纳。
而社保缴纳一般分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个人基本养老保险”。
众所周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由“企业缴纳”和“个人缴纳”两部分组成,按照缴纳的基数,企业缴纳占比为20%,个人缴纳的占比为8%。
而“个人基本养老保险”主要包括“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所缴纳的社保基数一般为当地前一年企业月平均工资的60%、70%、80%甚至是100%不等,主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判定。
但由于目前我国实行“延迟退休”方案,部分人群要到60岁左右才能退休,考虑到年龄和和身体原因,很多人难免质疑退休后又能领多少年的退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