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越来越不相信保险了?

发布时间:2023-08-19 14:33:27 来源:网络投稿

“我老婆子虽然老,但是我不傻。你这不是骗人吗?不买了,钱给我退出来,不退我就报警了。”

17年的时候我还在保险公司上班,销售保险主要是通过会销的模式,每个保险业务员带一个或者两个客户,在保险讲师讲完保险的相关条款后再由业务员促成。而前文提到的老太太就是一个和我关系挺不错的同事带来的客户。本来都已经成单,老太太当场刷卡5万元,但是还没过两分钟我就听到了文初老太太的这句话。后面这个同事的主管以及团队长都来给这个老太太做二次促成,各种推这款产品的优点、买了之后能够享受什么样的权益等等,几个人磨了大半个小时最后老太太还是不愿意继续签单,而是强烈要求退款。并且在离开会销场地的时候说“你们就是看我老了,觉得好骗。保险就是骗人的,以后不要再给我打电话了。”

后来和这个同事聊到这个客户的时候才知道为什么客户明明都已经刷卡了,却突然临时反悔要求退款。当时的那款产品是一款满期二十年缴费十年的一款保险,讲师介绍这款保险最大的特点就是返还高,第一个保单年度满了之后能够领取保费的36%左右(如果是每期缴费10万元,也就是第一年末能领3万6),从第二年到第二十年每年能领每期所交保费的12%,这是固定返还的部分。除开固定返还的年金外,还有分红、满期金等都可以进入附加的万能账户享受收益。同事的客户老太太应该就是看中了返还还算不错,而且万能账户的年化收益中档也有超过5%的年化收益,所以老太太选择了刷卡购买。但是在刷完卡之后,老太太还是有一些顾虑,问了一下负责签单的副总能不能再看一下收益演算表,于是副总就按老太太的实际情况用这款产品做了一个保险计划,但是万万没想到出来的结果和讲师PPT上演示的收益存在极大的差异。讲师说第一个保单年度满了之后能够拿到所交保费的36%左右的钱,但是实际出来的只有25%。(老太太交5万,本想着能够拿1万8,但是演示出来只有1.25万,后边的收益也有一定程度的变化)

老太太一下子情绪就上来了,当场就要求副总用POS机退款。副总让同事将这个客户带到边上再尝试促成,并且让主管和团队长帮助促成,不过最后老太太还是选择了退款并且给保险打上了骗人的标签。为什么讲师和副总给出的收益演算表会存在差异呢?

实际上是因为保险产品的收益和投保人的年龄有很大的关系,讲师制作收益演算表时将投保人的年龄设定为30岁,而这个老太太实际年龄是57岁,当投保人年龄改为57岁之后收益就发生了变化,变得比以前少了很多。

那么保险骗人吗?

保险就是一款产品而已,不存在骗人的说法,如果非要说保险产品骗人,那么保险最大的问题就是将条款设计的过于复杂,导致很多投保人误解。

此外要真说有人骗人,只能说是极少数为了挣佣金而不择手段的保险业务员,或者说是一些专业能力并不强的保险业务员。

在以前可能还存在很多为了佣金而骗人的业务员,但是现在随着金融监管的愈加严格,这些人要么选择了离开保险行业,要么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自己的行为。但是现在很多保险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并不强,可能他自己对一款产品都不够了解,这个时候给客户进行讲解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纰漏,无法给客户清楚,甚至可能讲错,等到客户满期去提收益的时候发现收益并没有那么高,那么客户肯定会觉得保险就是骗人的。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保险骗人,不再相信保险?

虽然我只在保险公司待了半年不到的时间,不过关于“大家认为保险骗人”的原因大致总结出来以下三点:

①历史遗留问题。在保险的前期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一部分业务员为了佣金而欺骗客户的情况,故意夸大保险的作用,导致很多人主观上就对保险有很大的敌意。而时间久了,这种情况多了之后,很多人在潜意识里就认为保险是骗人的。

②保险业务员的不专业。其实从上面的例子就能够发现,公司的副总对这款产品的了解都不够深,不然也不会当场给这个老太太演示收益导致客户退单。当然,可能有些领导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公司的管理上面,导致对自己的产品了解不深。不过很多保险公司在进行产品培训的时候确实存在比较敷衍的情况,讲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其他的都不了解。甚至很多保险业务员就是一些初中小学学历的老阿姨,即使培训过也对产品没有什么印象,这种情况下去卖产品可不就是容易出现误导消费者的情况。

③保险条款设计复杂。大多数客户在看保险合同的时候都是看不懂的,即使是一些高学历的人可能也会被复杂的保险条款弄懵,导致购买时觉得能够理赔的情况在出险后却无法理赔。综上:保险产品不骗人,毕竟合同上各种条款都白纸黑字的写得清清楚楚;但是业务员的误导或者是不专业的解读以及投保人对条款的误解都是造成“保险骗人”观点的原因。如果大家要购买保险,个人有三点建议:①提升自己,能够清晰的解读保险条款,避免因误解购买最后无法理赔;②找专业的业务员解读条款(最好能够留下证据)③自己不需要的保险不要因为一些人情单去购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