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关于去银行办理定期存款最终却购买了保单的案例被曝出,很多人去银行定存时都会有“西装革履”的工作人员走上前极力推荐购买保单,他们无外乎以“保单利息收益更高”、“除了利息外还兼具大病保障功能”等优势诱导储户办理保单。甚至会有推销人员对保单的介绍含糊不清,包装成“定期存款”的外衣进行推销,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因为缺乏理财知识,自始至终都误认为自己买的“保单”实际上是“定期存款”的一种。
首先,银行为什么可以“代销保单”,其行为是否合法合规?
现在银行的业务范围不仅包括存贷业务,还有一些“中间业务”可以做,比如代销基金、贵重金属、各种理财产品等,甚至有的银行还可以代办车险和车辆年检,而取得保险兼业代理证的银行还可以从事保单代销,从而获取“中间业务”收入。
因此银行代销保单业务是合法合规的,但是代销时的一些细节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规:
银行在最开始开展代销保单业务的时候,确实允许保险机构在银行驻点、驻员,他们往往穿着与银行工作人员一样的制式工装销售保险产品,储户难以分辨哪是银行工作人员,哪是保险机构驻点人员,因此很容易产生误解和矛盾。
针对以上问题,银监会(现在叫银保监会)曾在2010年的时候就专门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以书面文件的形式严禁保险公司向商业银行派驻工作人员驻点销售保险产品。
自那之后保险公司向银行驻点、驻员的情况就越来越少了,但是银行代销保单的业务并未被禁止,各银行纷纷抽调持有“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的自己的工作人员从事保险业务代销。
所以现在如果储户去存款又遇到有工作人员推销保险产品的话,基本可以确定这是银行自己的工作人员在兜售保险产品。
再者,银行自己推销保险会降低存款金额,这不是“吃里扒外”吗?为什么还要极力推荐保单呢?
储户购买了保单就无法购买银行定存产品,表面上看确实不利于银行揽储、不利于网点完成揽储任务,似乎是“吃里扒外”的行为。
但实际上包括代销保险业务在内的“中间业务”是银行网点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每卖出一份保单,保险公司都会给予网点和销售人员一定比例的提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网点和银行工作人员的收入。
比如小编就认识一位邮储工作人员,他每个月的综合收入在一万五六,其中代销保险的提成就能占到近一半的比例。
总之,“有利可图”是银行工作人员愿意极力推荐保单的最主要原因。
第三,话归正题:“老爸去银行存钱,工作人员让存保险,每年存1万,5年后给55000,你怎么看?”
小编的建议很明确:除非该保单兼具大病保险的保障功能,而储户又看重这些保障功能,否则真的不建议购买。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所谓的“分红”或者“收益”只是“预估”,并不一定能实现;
保险产品虽然名义上利息收益比银行定存高,但这只是“预估收益”,最终收益多少还要看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和盈利能力,一旦保险公司未达到预期的盈利,保单的实际收益将大打折扣,甚至有些保险产品是“不保本”的,到期后出现本金损失的情况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一点区别于银行定期存款,银行定期存款的收益是固定的,无论银行经营状况如何,承诺的收益率是不会打折扣的。
第二:细算收益率,该保单收益率并不高;
如果银行定存按照“每年存1万”的方式定存,那么5年后能拿到多少利息呢?
我们根据现有的利率水平,以均值的方式简单计算下,假设1年定存利率2%、2年定存利率3%、3年及以上定存利率3.5%,那么“每年存1万”,5年后的定存利率是:1万*3.5%*5年+1万*3.5%*4年+1万*3.5%*3年+1万*2.5%*2年+1万*2%*1年=4900元。
这还是以较低的利率进行计算的,如果再算上利息产生的收益,那么肯定比4900元还要多,超过5000是大概率事件。
所以实际上购买保单并没有比银行定存的利息收益高到哪里去。
第三:银行不对保单“兜底”,且不受“存款保险条例”的保障;
有人可能会说:“保单是在银行工作人员推荐下购买的,如果产生兑付危机,难道银行不兜底?”实际上银行还真没有兜底的义务,银行只是完全的中间代理行为,其对代理销售的保险产品并不具有担保责任,也不承担兑付责任,所有的保险产品的最终风险责任都归保险公司承担,与银行一丁点的关系都没有。
而银行定存就不同了,根据“存款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在本息低于50万的前提下,即使定存发生风险,储户本息依然能100%给予兑付。
因此,从以上三个方面讲,该保单产品真的不值得购买,除非合同中约定除了分红外还享受其他的诸如大病保障的功能,如果该保障功能是储户所需要的,那么还有一点可购买的理由。
结语:防止银行工作人员误导,避免“定存”变“保单”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共有14家银行因为误导储户购买保单而“吃”了罚单,合计罚款几百万元,侧面说明存单变保单的行为仍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个别银行在代销保险产品的时候,往往至少存在以下三个误导行为:
1.故意混淆产品类型,将保险披上“存入”的概念,让储户误以为是存款;
2.隐瞒保险期限,将保险期间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的保险产品告之客户五年、三年后即可连本带息取出;
3.夸大收益率或承诺最低收益率,而实际上真实的收益率是动态的,并不是固定的。
希望银行在代销保险产品的时候注意自己的用词和行为,不要一味为了逐利而虚假宣传、违规承诺,也希望广大储户在办理定存时擦亮眼睛,避免“存单”变“保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