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还是有人觉得保险是骗人的?

发布时间:2023-08-18 17:51:00 来源:网络投稿

为什么很多人都有网友这种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国内的保险业近30年爆发式的增长所使用的"销售模式”带来的一些感观,这种销售模式我们需要一分为二的看。

金融三驾马车,西方是证券,保险,银行。保险业不是老大就是老二,但在国内保险业是小弟,到去年已经与银行合并监管。

原因很简单,国外保险业已经发展了三百多年,我们的保险业虽在清末民初也曾繁荣过,现在最有名的国际集团AlG,就是那个时代在上海成立的。

解放后保险业归入银行,并暂停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步入快速发展期,作为金融三驾马车中的保险,从零起步,短短30年渐渐追上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步伐。2019年,中国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将达到40000亿。

这一年40000亿的保费,保险公司是怎么销售的呢?

中国的保险销售采取的是代理人销售制度。保险代理人有3种:1专业保险代理人,2兼业保险代理人,3个人保险代理人。

1专业保险代理人是独立的第三方销售主体,简称"保险代理公司",(相当于家电业的国美,苏宁之类,什么电器都卖)。保险代理公司是与保险公司平等的保险代理销售关系。

2兼业保险代理人我们经常在银行,邮局,汽车四s店等地方,看到他们也在卖保险。他们有主营业务,保险销售是他们的副业,这一类机构属于兼业保险代理人。

3个人保险代理人我们老百姓平时接触到的“保险销售人员”90%都是这一类人,保监最大的注册数是700万人(留存数)。他们是依附于各保险公司的专属保险代理人。这里的重点:是代理人,不是员工。

那我们回到网友的本意,为什么大家会有这种负面的感觉?

很大的原因,就是保险公司招募的这700万人所使用的"代理人销售模式“,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式形态呢?我来举个栗子吧:

A化妆品公司在你所在的城市里设了一个销售网点,为打开市场,开始广招推销员,招来的人需接受网点的培训与管理,每天考勤报到,学习销售技巧。但是呢,你不是员工,没有工资。因为签的是代销合同,卖的多收入高,卖的少收入少,卖不掉?没收入走人。

因为每个人的销量是有限的,网点为了扩大总销量,允许每个人组建销售队伍,可以无限止的招人一起来干。于是代销员从10人变成了100个人,100个人变成了1000个人,1000个人变成了1万个人。。。有一万个人在买化妆品,A公司的业务红红火火,年底一盘算,一年销售额达到了几个亿,网点经理脸上全是笑容。

这样问题就来了,A公司业绩这么好,B公司也去开销售网点了,接着C公司也来了,DEFG。。。全来了(备注:26个字母不够用)

当几十家上百家公司都在你的城市里用相同的模式,广招代销员推销的时候,你会发现,身边都是卖化妆品的人。同一家公司代销员之间要竞争,不同公司之间的更要竞争,产品越来越难卖,销售压力越来越大,于是各种诋毁,夸大自己产品功能等等。。等等。。。开始放飞自我各显神通了。

一年几万亿的销售规模,就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之下由700万代理人共同完成的。

在保险业成熟市场,保险代理人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和财务顾问,医生,律师划在一类的,而看一下我们的700万人,科班出生的极少,(因为八十年代才开始恢复保险业务),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年龄层次从18~6,70都有,签了代理协议后,通过短短的一个星期培训,就拿着展业包出门销售了。

这群人中间有高素质,高学历的人员,但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半路出家,经过短暂培训就上岗的销售人员。如此庞大的基数下,难免良莠不齐。夸大产品责任,选择性介绍保险产品。。。致使很多客户买了并不合适的产品,导致理赔难,甚至赔不到,或者赔的很少,低于投保预期。最终得出了保险是骗人的这个结果。

其实保险本身不骗人,他是一个合同产品,所有的内容都写在里边。只是很多词语是专业性表述,个别代理人迫于销售压力有意无意的没讲清楚,客户自己也不了解。最终当保险事故发生时才发现,所买的保险并不能保障到自己。

这种人毕竟是少数,了解一下官方数据就知道,每年保险公司的赔付出去数字是很高的。但所谓好事不出门,丑事传千里。越负面的事情传播的越快,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对保险销售的一种负面的观点。

但不可否认是,这种模式下,几百万代理人对中国保险业这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几百万人,他们没有底薪,每天在为客户送着保障,而自己本身缺乏最基本社保。保险公司过度开挖市场,造成了整个保险生态的恶化。这个制度也到了需要改革的时候了,独立代理人制度已提出多年,虽阻力重重,但未来一定是摆脱了单一保险公司业务考核的独立代理人和专业代理人,才能以独立公正的立场为客户推荐更合适的产品。

作为这个行业的一员,希望我们的从业人员多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抛开保险公司的所谓销售节凑和销售目标,真正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才能在这个行业走得更稳,更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