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结婚之后,我们地方习俗是去男女方亲戚家串门,新人带上酒和点心水果等礼物各家串,我和老公发现,大部分人是没有断舍离的意识的,比如:空的牛奶盒子摆在电视柜前一排,衣服都堵在沙发上,要不就是东西特别多,这一件那一件的,看的人眼花缭乱。
我俩都是喜欢干净清爽的人,但都不太爱在物品收拾上下功夫,物品少对我俩来说真是解脱。我们结婚时候住的房子不大,当时我们就约定,咱家不大,不能随便往家里多买东西。
最近我在忙活搬家,发现即使自认为我们东西不多,收拾起来,也是一堆堆的。爸爸曾说,他特羡慕民国时期,人们搬家往往只带一个皮箱,从北平到重庆,一家三口携着一直精致的皮箱,就能在另一个城市重开炉灶。这恐怕是那个战乱年代人们对物质要求往往不高吧。如今,我们各类物品琳琅满目,谁又能超脱的把所有东西压缩到一个箱子,一只背包里呢?
比如,一个家,你必须不能显得寒酸,屋里空荡荡肯定不行,有了房子,我们会想用家具填满空间,有了四开门的大柜子,我们又觉得自己的衣服太少了,买买买成了主题之后,少则五年,多则十年,我们突然觉得,自己的家变得那么小,还得买大房子才能装下更多的东西,不,其实那是欲望吧。
二
关注断舍离是从2014年,这个理念让我一直受益。
2006年,上大学,我带了几个大箱子去报道,把自己的身家都带着了,那时候,我对物品的认识真是low到家了;
2010年,大学毕业,很多东西直接拿到研究生宿舍接着用,也没觉得东西有多少;
2012年,研究生毕业了,从大连托运了100多斤物品回天津,现在想来那些东西都该扔掉;
2012年,去北京上班,陆续带了不少东西过去,2013年底回来,又带回来很多物品。
我真觉得14年之前的我一直被物品操纵着,我很少大批扔东西,但我经常大规模买东西,比如每次逛街回来都是大包小包。
三
2014年至今,我一直实践着断舍离,我买的东西越来越少,越来越精,我扔东西的越来越多,频率越来越高,直到现在收拾起来,可以扔的东西不是那么多了。
我每次收拾房间,都会把闲置的东西扔掉或者挂到网上转让,每一次处理闲置,我更加觉得“金钱在物化”这个过程应该谨慎又谨慎,不是单纯的为了省钱,而是减少对物品的过度关注,从而让精力更有发挥其价值的地方。
朋友小A,给全家从各类海淘网站买衣服,尤其是宝宝的,如今花费甚多,宝宝穿不着的,一件件挂在网上转卖,一买一卖都非常消耗精力。我曾劝她少买点,但她说看到合适的或者好看的,就管不住自己,也牵扯了自己很多精力,最后,还把家里搞得很乱。
我挺理解她的,作为妈妈,一颗最柔软的心,一定想给孩子最好,我也马上成为妈妈了,当初在国外买奶瓶,也是看这个喜欢,那个也不错,多亏老公提醒我,按采购清单的数量采购。我挺害怕自己正式成为妈妈之后,也会给宝宝各种买买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