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人社部的记者会上,对于延迟退休,人社部只是提出了将继续深入研究,适时推出政策。然后就没再说什么,这和2015年两会上的信誓旦旦相比低调了不少,当时说要2016年征求意见,2017年正式出台,2022年全面实施。在挑事记者的一再追问下,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说了,由于这项政策直接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我们在制定政策时,会非常稳慎地来把握。显然,延迟退休的进程应该是慢于预期了。
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关注这个东西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压根就没人会阻碍你是不是延迟退休,甚至你30岁退休也没人管你,而人家说的只是延迟领取退休金的年龄。换句话说,如果你不是那1-2成的公务员事业单位以及国企员工,这个东西可以不用关心,因为这个年龄跟你关系不大。大部分私营企业员工,以及少部分国企员工,则要考虑的问题是,你40岁以上凭什么吃饭,靠什么本事找到工作?前两天华为裁撤老员工的事件,确实一度引发了中年危机的恐慌,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建立了一套运转体系,那么本能的就会吐故纳新,不断干掉老员工,接受新员工,因为只有这样,制造业的人力成本才能下降。才会有增长的利润空间。
但对于劳动者却是相当悲催的,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当企业创业的时候,往往需要个人的能力和资源的贡献,而一旦企业成长为大企业了,开始建立自己的运转系统了。那么个人的因素就会减退,原来拼个人关系和能力,现在拼的是体系以及品牌。这时候那些老员工的高收入就会格外刺眼。进而80后开始,可能越来越多的人会感受到中年危机的威胁。而当这些体系员工,被清除出原来的体系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已经落伍了。想再向几年前那么去打拼,去创业已经完全没可能。这时候你面临的问题,不是延迟退休,而是如何去找工作?在还不足以领取退休金的年龄下,如何过生活。而这样的日子,延迟退休之前,差不多要过20年,也就是从40-60岁,现在很可能需要过25年,20年还是25年,其实差别并不大。
这不是危言耸听,现代社会发展太快,很多科技日新月异。不但机器在跟我们抢工作,人工智能也在不远的未来等着我们,甚至还有比我们穷很多的东南亚国家,也在不断跟我们抢生意,抢工作。而我们内部竞争也是异常激烈,每年七八百万的大学毕业生,都要走向社会,他们有文化有干劲最重要的是有时间和学习能力,怎么去和这些对手竞争?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