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家庭收入(贡献劳动力但缺乏现金收入亦可折算为市场上同级别现金考虑)来确定保额配比。要考虑到一旦丧失某个收入来源,并且收入贡献者可能需要支出金钱、医疗、护理的情况。
2、根据家庭责任来确定寿险对应金额,谁承担债务责任,养老或者养育儿童责任,都要考虑到一旦无法履行责任,责任需要转嫁的情况,用寿险来对应相关责任转嫁。
3、要考虑到各险种的杠杆比,对于杠杆比较高的险种可以优先关注。
4、也要考虑到几率大小和损失大小的对比,如果几率很大,损失很小,比如患一场感冒,那么大概率建议风险自留。如果几率很小,损失很大,比如空难,那么建议一定要用保险来保障。如果几率很大,损失也很大,怎么办呢?没怎么办,凉拌,只能用规避的方法来解决。比如患一些比较伤筋动骨的病,这可能每个人都会遇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下最应该做的是积极锻炼身体,推延和放缓疾病到来的节奏。当然在经济适度的情况下也应该关注保险保障,但保险保障确实不是这类案例最为优先和唯一的选择。
5、如果缺乏基础的社保和补充医疗保险,那尽量都要补充到位。如果已有病史,可以考虑税优健康险能国家福利政策,中青年劳动力近几年的重疾发病率等确实一直居高不下,应该成为海内外的关注和保障重点。毕竟,诱导这样一个财务自由的年龄群多保障自身,确实是一个合理的销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