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购买理财产品之前,我可以主动要求录音录像吗?

发布时间:2023-08-19 16:33:11 来源:网络投稿

最近单位搞双录自查(录音录像),数据一拉发现,全支行一个月下来双录的笔数很少,和同比环比均下降不少。为什么双录笔数突然就少了很多?是员工故意回避双录?还是有其他原因?

疫情时代见不到客户是常态,但是银行客户必须继续维护,理财产品还必须继续购买,这无疑短时间内暴力拉升了银行的线上经营能力,各种线上工具更新迭代非常快。

与此同时,很多之前有点“矫情”不愿意用手机银行的客户的线上操作能力也被暴力拉升了。很多很多之前怎么也学不会手机银行的客户全部都学会操作了,确实学习起来有难度的老年朋友们,把操作手机银行这事全部交给了子女。

之后就发生什么事情呢?客户不来网点了,双录笔数也就少了。

客户不来网点有好也有坏。

好处是银行和客户双方都省事了,社会效率大大提升,这是时代的车轮向前滚动必然发展趋势。

坏处也很明显,银行客户经理很难见到客户本人了,毕竟见面聊天才是最有效拉近客户距离,了结客户真实需求的最有效的方式。

见不到面了,银行客户经理通过微信、电话推荐理财产品之后,双录(录音录像)也没办法可以做了。

那么,双录到底是什么?该不该做双录?作为金融消费者,可不可以主动要求双录?

01

双录是什么?

双录,顾名思义就是录音和录像。双录最常见于购买保险时的必要要求,保险代理人要通过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采集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记录和保存保险销售过程关键环节,以便实现销售行为可回放、重要信息可查询、问题责任可确认。

随着大家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到金融机构物理网点,由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推荐购买非存款类理财产品,均要求进行录音录像。也就是说,除了你购买传统的整存整取定期存款之外,几乎所有的推荐销售行为均需要录音录像。

重点词有两个,“推荐销售”和“非存款类”,同时满足时需要双录。如果客户自行在线上通过手机银行自主购买,那就不需要双录。

02

为什么要进行双录?

对销售过程进行双录,是银保监会、人行、金融机构中高层都对基层机构有严格要求的。

每一类产品的双录都是有标准话术的,银行客户经理必须一字不漏、一字不错的在双录镜头前向客户做好各类风险提示,其主要目的还是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避免误导销售,避免给客户推荐风险程度和适配度不匹配的金融产品,这是监管机构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手段之一,同时也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中高层,有效管控基层员工、一线客户经理合规销售的手段之一。

03

客户见不到面了,双录怎么办?

远程线上推荐理财产品,客户自主线上购买,按照监管的要求,这个是不违规的。但是长期来看,始终会有一些风险隐患。

站在银行立场,不管推荐销售的时候把产品、风险、预期讲得有多清楚和透彻,始终会有极小部分客户,在产品收益不达预期,甚至是亏损的时候,会不讲道理,把责任全部推到银行身上,去银行大闹特闹,银行想息事宁人的时候或许能得到一些“赔偿”。

站在客户的立场,不管监管和银行本身要求多么正规和严格,全国有几百万的银行客户经理,不排除总有极小部分客户经理会为了自己的私利,在推荐销售的时候误导销售,侵犯客户权益。

04

实际操作中如何应对?

首先,钝哥建议,只要是符合双录要求,有双录条件的时候(客户进店且推荐销售)都应该双录,银行端和客户端都不要因为麻烦而回避,这毕竟是保护双方利益的事情。

特别是针对某些特定人群,比如长者双录,部分银行规定客户到了一定的年龄,不管客户之前投资经验如何、客户是否清楚了产品的所有风险,都需要到网点双录之后才能购买。又比如私募证券基金,就算是客户自行在家自主购买,某些银行APP也会嵌入必要的、必须观看(不能拖动)的风险提示视频,因为私募证券基金的投资起点高,潜在风险非常大。这样既保护了客户的权益,也保护了银行人的权益。

其次,如果我们是一位金融消费者,要清楚知道双录这一项规定,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何才能被保护;要有清醒的头脑,风险测评的时候认真对待,参考前一篇:银行购买理财产品之前,要不要认真对待风险测评?如果确实不想进店,自主购买产品之前把线上的产品说明书和风险提示书都看一遍,看是否和银行客户经理线上推荐的是否有出入。如果有疑问购买前多咨询;自主购买私募证券这类高风险产品时,风险提示“小电影”认真听,不要挂机自动播放,确实符合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再下单购买。

最后,如果通过线上各种渠道了解之后,还是对产品有不清楚的地方,又不想错过这一款好产品,那么钝哥建议你抽空走进银行,当面和客户经理了解清楚,并且主动要求“录音录像”,这不但可以保护你的合法权益,也可以保护辛苦为你服务的银行客户经理的利益。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