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作为中间货币的现金,本质上是资产的媒介。
在最早的时代,是没有钱的概念的,人们以物换物的,你需要这个,我需要那个,我们如果合适就能直接交换。
但这种原始的交换,一旦出现不对等的局面,就会陷入死循环,比如A想换B,B想换C,C想换A。
所以,这个时候,贝壳出现了,A=1贝壳,B=1贝壳,C=1贝壳,贝壳成为了中间货币,和现在的钱一样。
贝壳的意义是中间兑换商,可以通过贝壳的兑换,直接变成商品,或者说是拥有资产。
可以说,作为中间货币,现金最大优势,就是可以通过等价转化为资产。
那么在资产波动非常大,或者说大量降价的时候,现金可以发挥最大的优势,快速合理的配置资产,应对风险。
而资产的相互转化周期很长,效率很低,会带来潜在的波动损失。
我举几个例子,可能大家就会明白。
我手上有一套200万的房子,看上了另一套300万的房子,想做置换。
在不贷款的基础上,理论上只需要100万现金就足够了。
但100万现金,就意味着我需要卖掉一套房子,拿到钱再买入新房,这中间有一个时间差。
如果房子的价格不波动,那就没事,如果房子的价格波动了,比如都涨了20%,那么240万+100万=340万,而看上的房子可能从300万涨到了360万,反而出现了20万的资金缺口。
关键是房屋交易本身还涉及税费问题,等于无形中增加了成本。
如果我拥有300万现金,先将房子买下来,然后再卖出,就可以规避掉一定价格波动风险。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股票投资市场里,我看好一只股票,目前价格10元,可以买入。
如果我的账户没有现金,我就只能通过卖出股票,然后再买入股票,但是这个操作不仅需要成本,还需要时间。
如果价格产生波动,从10元涨到10.5元,那么我的成本就对应增加了5%。
当然,有一些人会说,如果资产跌了,那不就赚了。
没错,所以说现金只是用来对抗价格波动产生损失的工具,减少了资产配置的转换风险,而不是说现金一定带来投资差价。
投资中的现金为王,指的是在资产价格大幅度缩水的时候,现金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
当所有资产的价格都在一路狂跌,一定是没有现金去接盘,所以持有现金的人可以大量地买到便宜的资产。
当然,该出手时必须得出手,因为资产价格暴跌背后,一定会通过大量的印钱来救市,现金本身也是会缩水的。
所以,不存在现金会保值一说,除非遇上通货紧缩,货币不再增发。
这种情况不是说不可能存在,只不过概率极低,因为科技在进步,生产力也在进步,温和的通货膨胀是大概率事件。
加上各国政府对于货币的不控制,也就造成了明显的货币贬值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