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持有什么,才能最好的资产保值。美元,人民币,还是贵金属?

发布时间:2023-08-19 14:33:27 来源:网络投稿

记住结论,持有现金一定是不保值的。

不论是持有美元还是人民币,一定面临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的风险。

如果只有美元、人民币和黄金三者可选,那只能持有黄金,可以对抗通胀,相对保值。

在保值这个问题上,只有资产本身,可以有保值效果。

任何的币种作为中间货币,都解决不了保值问题,因为货币是可以根据需求,不断印刷增发的。

一个可以不断增发,总量只可能越来越多的东西,又怎会有保值的属性。

所以,相比之下,类货币属性的黄金,作为避险资产,长期来看是具备保值功效的。

但黄金本身的价值,其实也是被赋予的,而不是本身就存在的。

由于黄金相对的稀缺性,总量又是有限的,长久以来,就被定义为世界认可的硬通货了。

关于人民币和美元

很多人喜欢讨论人民币和美元,哪个更保值。

其实,本质上这是一个汇率问题。

再往深层次去挖,这是一个货币政策问题,或者说是政治问题。

很多人会觉得人民币的购买力似乎越来越低,国内的物价在飞涨。

但本质上,如果你把钱兑换成美元,若干年后换回人民币,并不能解决问题。

在汇率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美元的购买力依然没有增加,依然没法保值。

可以说,美元保值一说,其实完全是伪命题。

如果按照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美元的大规模印发,引发的全球通胀,美元指数的走弱,美元是一天比一天不值钱。

这也就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两点。

第一,货币的购买力,一定是不断贬值的趋势。

第二,货币政策本身,是国家意志的问题,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是大众百姓决定的。

所以,汇率问题就不再做过多讨论,或者说不去猜测。

因为即便能判断人民币汇率的趋势,也无法猜对老美的货币政策,谁知道MG的总统换届,会带来什么不一样的货币政策。

而且,关于各国的货币政策,这是大批量国内经济学家该做的事情,而不是普通民众要去研究的。

关于资产保值

既然货币可以不断增发,保值的效果一定是最差的,那么想要保值的途径,就只有两条。

第一,良性负债。

自己手里拿着钱,是贬值的,那么如果拿着别人的钱,是不是就能保值了。

所谓的良性负债,指的是低息甚至无息债务,而且在资产负债率可控的范围内。

良性负债和恶性负债的主要区别,就是良性负债往往是小于个人净资产的,而且负债成本往往低于通胀率。

恶性负债往往是负债金额大于个人净资产,且负债的成本往往远高于通胀率。

资产抵押的低息贷款,基本上都属于良性负债,而信贷类负债,几乎都属于恶性负债。

良性负债的钱,往往是用于资产投资,而恶性负债的钱,往往是用于生活开支。

这也就是为什么良性负债可以对抗通胀,恶性负债只会让人陷入深渊。

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无法区分负债的良性恶性,建议还是尽量少负债,毕竟负债也是有成本的。

第二,配置资产。

资产投资,是应对货币贬值的本质方法。

因为货币本身的价值,就是换取商品类资产,直接拥有了资产,就等于解决了货币购买力的问题。

举个例子。

20年前,我花10万元买了一套房子。

20年后,我依然拥有一套房子,至于货币贬值了多少,和我并没有关系。

如果供需市场没有变化,货币总量增加了三倍,人们手里的钱多了三倍,那么从理论上讲,房子的价格也就应该是20年前的三倍。

当然,资产本身除了受到货币贬值的影响,还受到市场供需的影响。

当供需改变,供不应求的时候,资产价格就会涨,从而达到增值的效果,而资产供大于求的时候,价格就会下跌,就会贬值。

商品类资产投资,本身就是一个货币与供需叠加的资产品类,所以对于供需的把握一定要准。

所有资产中,还有一类资产,就是优质的权益类资产,其实是最保值的。

一般来说,企业的投资分为债权类和权益类。

债权类投资主要就是获得企业的债权,属于债的关系,不享受企业本身的发展和增值。

权益类投资,主要是通过获得企业的股份,属于股权关系,享受企业发展的红利。

在保值这个问题上,权益类投资通过企业价值成长去完成增值,是可以合理应对货币贬值的。

只不过达到保值增值效果,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配置的一定是优质的权益类资产。

关于通货膨胀

很多人对于通货膨胀存在天然的恐惧,以及很深的误解。

由于被舆论引导,很多人单纯的认为,只有做投资才能应对通货膨胀。

其实,通货膨胀是一个客观事实,它的存在和货币贬值有必然的联系。

也就是说,投资就是投资而已,本身解决不了通货膨胀的问题。

你不投资,通胀也存在,投资了,通胀也存在,不可避免,两者都是独立的。

所有的投资,目标都是资产增值,不是拿来应对通胀。

所谓的投资解决了通胀是一个伪命题,只是从结果上来看,资产的增值率大于了通胀率而已。

投资本身是有风险的,要通过投资收益率来跑赢货币贬值带来的真实通胀率,几乎是不太可能的。

原因就是有中间商赚差价。

我们假设市场上的货币,从10亿变成了15亿,资产也从10亿对应涨到15亿。

作为投资者,投出去1个亿,分散的配置了资产,理论上应该回报是1.5亿。

但是所有的投资机构本身需要赚钱,需要业绩提成,需要回报,需要养员工,养销售,养风控,养投研,养财务,还需要交税。

1.5亿最后投资者能拿到1.3亿就不错了。

所以,绝大多数投资本身,是不可能跑赢通胀率的。

想要跑赢通胀率,投资的资产标的本身,就要高于通胀率,难度其实很大,或者风险很高。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越投资越穷的原因。

而长期持有底层的资产,才是相对成本最低的。

如果你真的看明白了,就能理解为什么长期拿着房子,拿着优质的股票,拿着一些艺术品收藏品,甚至金银首饰钻石,最终都保值了,都跑赢通胀的原因。

不要总在现金与资产中不断切换,因为中间的成本越高,能跑赢通胀的几率就越低。

还有一种跑赢通胀的方式,更简单,就是赚钱。

通胀既然是货币增发导致的,那么只要把多增发出来的货币,装进自己的口袋就行。

钱不是直接撒向市场的,一般都是通过贷款端释放进入流通领域的。

只要看清资金的流向,就能找到赚钱的地方,扎进去就行。

当然了,赚钱本身,一是要选对地方,二是要有赚钱的能力。

如果认知不到位,在钱堆里一样捞不到钱,就更别提什么对抗通胀了。

其实,面对财富这件事,每个人的起跑线并没有差太远。

财富与财富的差距,其实是每一次对应财富的决策差造成的。

就比如08年的时候,有人买房了,有人却买股票了,结果自然一个天一个地。

比如,有人花了几万块买了几百枚BTB,也有人把几百枚BTB几万块卖给了别人。

资产保值这种事情,不需要刻意的去追求,只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解决两件事即可。

第一件事,赚钱。

第二件事,“花钱”。

赚钱就是财富的入口,花钱一半是生活成本,另一半是投资,是财富的裂变。

这两件事想明白,并且都做好了,资产自然就保值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