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稳定人民币汇率的行动,9月再度进入消耗战模式。市场人士指出,在贬值压力加剧时,死守7这个汇率整数关口,可能得不偿失。
9月,央行外汇占款环比下降1194亿元,外汇储备下降227亿美元。这显示,去年年中退出常态干预后,随人民币跌势加剧迫近7元大关,中国央行或已重新入市支撑汇率,维稳市场。中国央行上一次千亿人民币规模的月度外汇占款变动,还是在2017年1月。
这也意味着9月的人民币汇率,已经体现外储的支撑因素,央行稳定汇率的成本正在提升。进入10月后,包括中美贸易紧张局势不减、美元指数重新反弹,中国GDP增速下滑,A股市场大幅下挫等,汇率要在6.90-6.94之间保持稳定可谓更加不易。
对此,不少市场人士认为,与其为保7大量消耗宝贵的外储,掣肘国内货币政策,不如顺其自然,允许市场表达对汇率的看法,在破7释放短期悲观情绪后,再寻求稳定市场信心。
“延迟或阻止(破7)这样的动向,风险在于导致市场对于这个数字更加念念不忘,那一刻最终来临之时资本外逃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国际金融协会(IIF)首席经济学家Robin Brooks等经济学家上周在一份报告中说,保7对于中国放弃盯住美元而言是一个退步。
如果基本面继续转差,人民币顶住贬值压力保7的代价可能不菲。一方面,价格无法有效出清市场需求,只能用宝贵的外储资产来补贴愈加恐慌的购汇需求;另一方面,干预将导致外汇占款减少,对国内流动性产生紧缩效应,需要进一步宽松货币政策进行对冲,将令政策信号更加混乱。
本月以来,官方媒体接连发表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世锦、前委员余永定的采访文章,试图淡化破7风险对市场的心理影响。上周五官媒《证券时报》发表评论文章称,对于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应该更多一份淡定,不要过多纠结于某一点位,并重申刘世锦的话“无论是‘破7论’还是‘保7论’,都忽略了均衡是动态的,这一点至关重要。”
如果动态均衡水平意味着人民币应该进一步走弱,与其把外储用于保7,不如用来维护一个更富弹性的汇率机制,以更好地隔离外部风险冲击。
中国央行目前维稳的底气,在于市场供求还未与央行政策目标形成“强对峙”。在已有的资金流动管理措施之下,虽然结售汇等资本流动指标出现转差苗头,但随着央行8月以来重启一系列逆周期调控措施,境内外人民币汇市并未出现恐慌情绪,整体形势尚与2016年前后不可同日而语。
正如央行行长易纲上周末在巴厘岛的表态,人民币汇率要有底线思维,这是指要把各种风险因素都想透彻,这样就可以未雨绸缪。
这个底线应该理解为风险的底线,而非价格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