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银行的“结构性存款”,有什么风险?

发布时间:2023-08-19 10:01:12 来源:网络投稿

现在结构性存款在各大中型银行非常热门,挂着存款的名义但又具有理财产品的特点,实际它就是“存款+金融衍生品”的一个混合创新性产品,一般存款部分占90%,衍生品比例大约为10%。叫它存款也好,叫它理财产品也行,反正官方也没确切定义它。

结构性存款由外资银行引进国内来讲差不多有十来年了,起先一直是靠边站的角色,不咋受投资者欢迎,银行也不主推。因为那时的银行理财产品不但收益高,而且保本刚兑,而利率浮动的结构性存款自然就被冷落了。

但自从监管要求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兑后,银行的理财产品就不再承诺保本了,而且收益率也随之下滑,原来冷门的“结构性存款”这两年就大热。尽管名义上挂钩一些衍生品,但实际上各银行并没有真正挂钩,推出的都是一些“假结构性存款”产品。它们是怎么操作的呢?一是不挂钩真正的期权衍生品;二是设置难以达成的触发条件。本来是浮动利率(有最高利率和最低利率的)的,就演变成了固定利率而且是按最高利率兑付,这样就成了事实上保本的高息揽存工具。实际上,这对投资者是好事,不仅没有风险,而且利率又高,简直比原来的银行理财产品还要好。但是,这种变相的高息揽存会对银行的流动性造成隐患,有引发系统性危机的可能。监管之所以推结构性存款,就是在倡导“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投资理念,意在打破刚兑,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此外,假结构性存款也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因此,假结构性存款失去了“结构”的意思,也不符合监管推行的初衷,遭到监管叫停是必然的。

自去年监管叫停后,假结构性存款就逐步退出市场,但还是给了一年的过渡期。意味着,今后的结构性存款将回归挂钩真实的利率、指数、汇率等衍生品,也将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本金存在亏损的可能(小幅亏损);当然,利率也将有可能更高。这就能让那些能承受一定风险性的投资者可能赢得更高的收益。

所以,随着结构性存款回归本源,会让投资者分化:一部分保守型的投资者就会选择大额存单、智能存款等一般性存款产品,而具备较高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就可以选择那些具有一定风险性但也有更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让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选择相应风险评级的产品,这也是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题中之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