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超发一般都会通货膨胀,导致居民财富缩水,为何有些人认为还要放水?有什么理论依据?

发布时间:2023-08-19 10:01:12 来源:网络投稿

这个问题的逻辑有些不准确,并不是说“央行放水”就一定要通过货币超发来完成,准确的说,放水不一定就是超发货币。比如说,央行降低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同样是向市场释放流动性。

今年以来,央行已经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分别是1月15日和1月25日,为优化金融结构,降低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实施全面降准。

另外,今年5月、6月、以及最近的7月这次,央行又分三次分别实施定向降准,对全国范围内的近1700多家农村商业银行定向降准,其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更好地服务当地小微企业及民营实体经济发展。

我们可以发现,央行每次降准之前,基本上都要提到是为了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满难、融资贵,与此同时,更要强调稳健货币政策取向的基调并没有改变。但事实上,每次降准降息都起到了实质性的“放水”效果。

这一点其实股市和楼市最心知肚明的,只要一有央行即将降准的机会,第一时间表现出亢奋的就是股市和楼市,可能大家都注意到了,房地产市场往往都是降准最受益的。

之所以有些人认为需要放水,这是对流动性资金的渴望,也是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但是否要通过降准降息来达到放水的目的,关键要看央行的货币政策取向。

总之,我们不能将放水完全等同于货币超发所致。举个例子来说,去年央行连续多次降准,释放流动资本超过万亿元,使得整个市场流动性越来越宽松,银行自有资金增加,致使依赖银行协议存款和同业存单的余额宝等货币基金收益率持续下降,直至今天,余额宝等互联网宝宝类产品的七日年化利率还在2.3%附近徘徊。这说到底也是央行放水的效果,但并没有货币超发。当然,我们的M2在今年第二季度末已经达到了193万亿元,这也是事实。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