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有哪些难点

发布时间:2023-08-19 10:01:12 来源:网络投稿

目前银行理财面临的经营压力和监管压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影子银行”本质,银行理财承担了与资本不相匹配的实际风险。在传统发展模式经受挫折的当下,银行理财能否实现净值化转型,将风险和收益真正过手给投资者成为影响行业发展路径的重要议题。

从实施层面看,净值化转型绝不仅仅是产品报价的变化,其背后需要银行资管一系列核心能力的改善和提升,需要改革资管机构的机制体制、建立合规操作和合规文化、完善投研和基础设施、实现客户细分和销售模式转型。

对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的实施建议

多年来,银行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的实施效果并不乐观。根据银行年报及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6月底,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除了招商银行,其它银行净值化产品比例不足10%,即使已经转型为净值化的理财产品中,还存在很多“伪净值”理财产品的情况,这种转型方式仅仅是产品报价形式的简单转变,无益于资管机构的业务转型、也无益于客户习惯的培养。

近年来,各家银行管理层都逐步意识到了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的重要性,也一直在推动产品的净值化转型,但为何效果不佳?一方面,银行理财在过去的十多年主要按预期收益率发行,只要能按预期收益率完成兑付,产品管理工作中的不到位、不合规、不严谨、不及时都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只要不涉及客户损失,内部问题可以慢慢解决。但是一旦产品净值化发行,那么从投资、风控、信息披露、估值核算到客户销售、风险揭示等每个工作环节、每个工作细节都要做到规范合规、无可挑剔,因为任何瑕疵都可能成为被诟病的理由,成为风险无法过手的原因。另一方面,投资者对银行理财的认知习惯也需要逐步培养和改变。现阶段,即使理财受托人的工作做到无可挑剔,若因为市场原因出现产品亏损,想让投资者心悦诚服地接受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笔者认为,这里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管理人如何做到“卖者有责”,才能问心无愧地让“买者自负”,在发生净值下跌风险时,不怕客户“堵门”;二是如何通过产品设计满足投资人对低波动低风险产品的需求,使客户能逐步接受风险,让客户不会去“堵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