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高利息的理财产品总是抢不到,银行为什么不调低利率呢?

发布时间:2023-08-19 10:01:12 来源:网络投稿

银行高利息的理财产品总是抢不到,银行为什么不调低利率呢?
刚才看到新闻说银行的高息理财产品或者被排队抢购或者被网上秒杀。

不禁想问一个问题:银行为什么不适当调低收益率来降低自己的成本呢?

想到这个问题,我又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其实比比皆是。

比如说,超市里临期的牛奶往往被贴上【买一赠一】或者【买一赠二】的标签大贱卖,为什么他们不能事前少进一些货呢?

比如说,某大型综合超市里的蔬菜价格常年都要比其他超市甚至是农贸批发市场的价格还要低,常常门庭若市,供不应求,他们为什么不适当抬高价格呢?

关于这几个问题,经济学科班出身的同学往往会给出通常的答案:

商家采取了价格歧视的定价策略。

确实有一部分这种原因,要想抢到高息的理财,你需要抽出专门的时间或者排队抢购或者紧张秒杀;要想买到便宜的牛奶,你得忍受不那么新鲜的品质;要买到便宜又新鲜的蔬菜,你得早点去挑选。

价格歧视的理论基础是商家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区分不同购买力的人群,从而让自己的产品利润最大化。

问题来了,市面上不是只有你能提供这种产品,竞争对手一大把呢。

所以商家在定价的时候,不只是考虑用户对该产品的内心意愿价格,还要考虑竞争对手的定价。

君不见余额宝推出之后,各大银行也陆续推出了自己家的“宝宝”吗?

A银行之所以推出了5%的理财产品,是因为隔壁B银行推出了4.9%的理财产品。

蒙牛之所以要推出买二赠三套餐,是因为隔壁的伊利正在买一赠一大促销。

然而,无论是价格歧视理论还是竞争理论,他们都局限在对单一产品的分析上。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