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银行理财应该说是最安全的理财产品,也应该是风险比较低的理财产品。
但是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也要注意生意人陷阱和风险,那么,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存在哪些陷阱呢?
首先就是高收益陷阱:即以更高的收益诱导客户购买超过自己风险能力的非银行理财产品
很多人在银行存款时,购买了保险理财产品,原因是在存款时银行工作人员推荐时说有更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有的人可能真的不了解保险理财产品的情况,有的人却仅仅是因为银行人员说保险理财产品收益更高而受到了诱惑。
你只要追求高收益就容易掉别人的坑;别人给你高收益,就是给你挖得坑。
2015年7月,某发银行某支行员工向客户刘女士推荐下一款年收益达11%的私募基金产品,最后一年到期后不仅没收到承诺的利息,就连本金也没有收到。无独有偶,与刘女士一样遭遇的有5人,共损失本息767万元。11%的收益率有多少人会觉得太值得购买了,但是你的本金也可能就被坑走了。
民生银行最著名的假理财案就是支行长以鲸钻用户专享(高净值客户专享产品,有面子)、原投资人急于回款愿意放弃利息(为飞单找一个名义和合理的解释)、原年化收益率4.2%的理财产品通过让渡收益可以获得相当于8.4%的回报(高收益陷阱)为投资者挖了一个大坑,导致150多高净值客户上当并损失了30亿的本金。
因此,远离高息诱惑就是远离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坑和陷阱。
其次是银行代理的理财产品陷阱:购买了银行的代理理财产品
你去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却购买成了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特别悲催的是还出现了风险,很多人在没有出现风险时觉得购买了什么不重要,但是出现了风险才觉得上当了。
有的人去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却购买成了信托理财产品,虽然收益比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高,但是由于对信托理财产品和发布产品的信托公司缺乏了解和风险评估,所以出现风险时觉得受了银行的欺骗;
有的人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最后购买了保险和保险理财产品等,回到家觉得上当受骗了。
根本的原因在于,是银行的理财产品还是银行代理的理财产品没有分清楚。
而问题存在的陷阱是:有些银行刻意模糊银行理财产品和银行代理的理财产品的界限,从而让人们以银行的理财产品的名义购买了银行代理的理财产品。
最典型的是银行的存单变保单事件,上海证券报报道,共有14家银行因为银保存在存单变保单的销售误导消费者而“吃”了罚单,合计被罚572万元。而且竟然有14家银行存在误导存款客户将存单变成了保单。
另据相关媒体报道,湖南的一位客户某兴银行的推荐下以23万元购买了“东风5号”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本来预期25%的最高年化收益率在9个月时间内亏损了将近35%。
因此,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清楚是银行的理财产品还是银行代理的理财产品,想清楚以后就可以避免那些购买理财产品的银行代理理财产品的陷阱。
第三是购买了假的银行理财产品陷阱:假的银行理财产品千万不要告诉我没有听说过
有人可能没有听说过有假银行,但现实中确实存在;有的人没有听说过有防“假”的银行理财产品,但现实中也是千真万确。
当然,这里的假理财产品实际上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飞单”,就是银行机构网点或者员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违规私售非银行自主发行或代销的第三方机构理财产品。
《中国经营报》报道,原建行金牌理财经理张某在四年多的时间内向十多位客户销售虚假理财骗取9860万元。
最著名的是民生银行假的理财产品案,以民生银行理财产品客户转让的名义实际上行非法销售理财产品之实,最后150多客户的30多亿资金购买了假的理财产品。
因此,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要防止购买到假的银行理财产品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