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存款被外资银行引进中国银行业已经有十来年,但是火爆起来还是这两年的事。主要原因是在于我国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监管要求打破资管产品的刚性兑付,不再对银行理财产品兜底,投资者要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因此,在保本型的理财产品退出市场后,结构性存款就被银行迅速推出来补了这个缺。但是关于其到底是定期存款还是理财产品存在争议。个人认为,它还是属于存款的,只是不是传统存款,而是属于创新型存款产品。
结构性存款是在银行存款的基础上加上一定比例的金融衍生品(挂钩利率、汇率、股指等)组成的,目前普遍的都是存款占比90%以上,而这部分存款纳入银行表内核算,因此仍然享受存款保险保障。而由于挂钩衍生品的部分占比不超10%,因而其真正的风险是非常有限的。当然,理论上还是存在亏本的可能性的。
但是过去两年,由于银行将衍生品部分设置了虚假的交易对手或者为根本不可能执行的行权条件,真正触发风险的概率极低。因此,尽管结构性存款实行的是浮动利率,但是实际上都是按上限利率兑付的,成为了事实上的固定收益产品和高息揽存工具,因而被市场认为是继保本型理财产品之后的最佳替代品。由于存在违规套利,可能引发金融风险,并有违“打破刚兑”的市场化改革方向,监管在2019年10月份叫停了此种假结构性存款,并给出了一年整改期。
而真结构性存款的产品结构不会变,变的只是衍生品部分会有真实交易,因此衍生品部分的收益会有变成0的可能性,因而整只结构性产品的利率就有可能只能达到下限,而只有衍生品部分实现了预期收益,整只结构性存款才会按上限利率兑付给储户。也就是说,储户会承受真正的浮动利率风险。
但从产品风险评级来说,这一款产品仍属于R2,和余额宝(货币基金)差不多,适合风险承受能力在谨慎型以上的客户选择。只有那些极度保守,不能接受本金有任何损失的不能选择此类产品。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结构性存款仍是一款比较安全的存款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