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时,高德地图早早地喊出了“请走右边道”,你自觉按提示行驶,可是这条道挪得很慢,旁边车道却流畅很多,等你挪动了半小时,终于发现刚才旁边鱼贯而行的车辆都在往自己道上并,终于领悟,原来开得慢是因为这里不断有车加塞。这时,你发出了灵魂拷问:我以后应不应该老老实实排队走自己的道,他们是堵塞的根源,但为什么要我来承担本不该我承担的堵车成本。每个人的答案不一样,但终究有一些车主会改变自己的规则,加入加塞的队伍。
类似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在理财行业,这种加塞现象也不少。目前的理财行业的利润获取方式还是销售费用机制,即把东西卖出去,才有利润,这就不可避免出现销售导向。
比如,现在理财产品没有保本保息的说法(事实如此),但是还是有很多理财师(金融销售员)会拍着胸脯跟客户说”哥,您放心,这款产品保本保收益,绝对安全”(买过P2P的客户应该对这话比较熟悉)。
画面一转,某理财师好不容易见到了客户,产品(持牌金融机构固收理财)放到客户面前,客户问:“小X,你们这款产品保本吗?”,客户期望得到的答案很简单,是或不是,以前小区门口的理财小哥能快速给出坚定简洁的答案,而你被这个简单的问题难住了,说是吧,有误导嫌疑,说不是吧,卖出去就难了,憋了半天,你说道:这个话题说来话长,我来给您解释一下……,15分钟后,看着对面那疑云密布的表情,你的声音也逐渐没有了底气,最后看着那远去的背影,灵魂拷问响起:如果再问我一次,我该不该说是呢?
你的竞争对手在加塞,可是你几乎无能为力。从上面这个案例来看,那个敢于拍胸脯,敢于承诺,敢于“误导”的理财经理明显给你增加了展业和工作的难度。
你只能奢望你的客户够专业,能看出谁更靠谱,毕竟专业性越强、经验(也可能是理财受伤的经历)越丰富的客户对于产品和理财经理的辨别能力就越强。可是您身边的很多客户尤其是那些退休了的阿姨叔叔好像对于你的竞争对手更加青睐。你苦口婆心劝客户远离那些击鼓传花的产品,可是客户却觉得你是想卖他产品所以故意为之,就好比两个男的同时追一个女的,A男对女方说B男人品有问题,女方却不会相信A男,等到真的被伤害了,得出“天下男人没一个是好东西”的结论。我曾经听到某理财经理给客户打电话,客户回复到“我在你同事的手上买了几百万的产品,当时卖的时候说天花乱坠,现在钱也找不回来了,你现在还跟我打电话说理财,我不会再相信你们了!”
其实站在客户的角度,我挺能理解那种矛盾的心理,你的脸上又没写着“好人”二字,你也没权威机构颁发的“诚信证书”,凭什么你就是好人呢。
很多事只能依靠时间去证明,如果你是一个长期主义者,时间终究会给你回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个人品牌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
而作为投资者(客户)来说,不要觉得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钱是自己的,还是要对自己的钱负责,并不是一定要精通各项投资工具,深度掌握各种金融产品,但对于风险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闲时听听投资者教育讲座,看看朋友圈的理财相关文章,和理财经理多聊聊专业和风控,多关注一些净值类产品和标类资产,多学习一些基理财序资组合的技巧,这将对你未来十年的投资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学习,不要去做信息的加法,而是要做信息的减法,留下那些真正有用有价值的信息,而一个好的理财师也能起到这样的效果。
所谓劣币驱逐良币,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但这种现象的存在最主要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当未来理财市场越来越成熟时,“良币”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