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货币供应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M4:M4=M3+其它短期流动资产。
其中,M1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量,流动性较强,是国家中央银行重点调控对象。M2是广义货币量,M2与M1的差额是准货币,流动性较弱;M3是考虑到金融创新的现状而设立的,暂未测算。
根据官方数据,2000年,我国GDP总量为8.9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13.5万亿元,是GDP的1.5倍,多出了4.6万亿元,而到了2009年,我国GDP总量为33.5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60.6万亿元是GDP的1.8倍,比差多出了27.1万亿元。
从趋势来看,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之间的比例在进一步加大。根据央行数据显示,九月末,广义货币余额已经达到了69.64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
除了从GDP上去理解货币是否超额发放,还可以从CPI等方面去理解,如果物价相当幅度的通货膨胀的话,货币也存在着超发的现象。
总之,我国货币的确存在超发现象,无论从GDP的增长还是从CPI的上涨幅度都可以说明我们货币是超发的。无论是现金和非现金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