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至今没有提升人类生产率。大多数现行技术革命,依然是自动化,这个自动化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在德日这些国家完全推开。从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看,德日工业机器人是我国3倍的密度。我国工业机器人100台每万人,德日早已超过300台。如韩国工业企业,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甚至更高到600台。
而人工智能,我们说的2000年以后,主要是谷歌通过阿尔法狗就是那个下围棋的人工智能推开的技术。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技术。本质这种技术是大数据的延伸。实话实说“人工智能并不智能”,而和工业革命最大的区别在于,本轮人工智能技术改革至今没有提升生产率的走向。
现如今人工智能重点应用方面,包括:
语音,主要是智能音箱。当然不只是音箱,你对话siri,对话小爱同学等等。其实就是人工智能在语言上的进步。这其实源自于语言对话数据,至今,很多对话依然十分笨拙。深度机器学习,到底是有限的学习。人类的思维却是可以跳跃性的。比如我对小爱同学:“打开电灯。”他就会问你,要走廊灯,还是客厅灯。你只有明确告诉他是打开哪一个照明,他才会去打开。而如果你抱怨,太黑了,或者在起始的时候没有叫一声:“小爱同学。”他也不会有反应。人工智能语音对话,解决了一个同声传译的粗略问题,不精确,也解决了一个声控设备的问题。但是这,基本就是语音人工智能的极限了。我们接下来将同一个系统,从电冰箱转移到电视机,从电视机转移到垃圾桶,未来还会到汽车。其实,这依然是一个相同的东西。或者叫siri,或者叫小爱同学。或者叫微软小冰。
视频,人脸识别技术。人工智能在图片上面,主要就是人脸识别。这个人脸识别有时候依然可能被3D照片破解。但是对于监控系统,很多人路过的时候,自动能够显示出身份信息,从而在安防上会获得较大的进步。那么,仅此而已。我们原来认为视频会延伸到无人驾驶阶段。现阶段无人驾驶技术十分尴尬。因为即使谷歌WAYMO,依然需要驾驶员盯着开。而且还需要两名驾驶员,一名工程师从旁协助。商业运营根本赚不到钱。而一些园区内部,人流稀少开的无人驾驶车辆,其实只有40码的最高速度,平时20码的运行,可能速度还不如共享单车。更加低成本现实的城市公共交通,还不如用轨道交通。
数据探查,知道你喜欢什么?这是个悖论,通过分析你平时的喜好,可以推送你喜欢的东西。比如我爱看某一类的新闻,头条就给我推送。我在淘宝搜索小零食,所有的广告就会不停推送给我相关的。这似乎是非常好的了解了我的爱好。可问题是,我希望有更多的探索边界。人类不是画地为牢,而是自由放飞。我难道就不喜欢偶尔看一下“食品加工业”?偶尔看一下“服化道探索”?看一下“BBC纪录片”?所以,其实数据探查也最终没能了解你,倒是反而被人类给套路进去了。
综上。现如今的AI说白了就是大数据的延伸。早年接触大数据真的很神奇。比如通过搜索频率,你可以提前了解感冒流感爆发情况。通过大数据,你可以了解一些悖论。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统计发现我们人类天然自信。因为有70%的人说自己长相高于平均值。
人工智能,是谷歌推动的。深度学习算法的创作者都在谷歌就职,如果按照科学的自然演进。谷歌是有风险的。有可能我们人工智能不是利用这套算法,我们用了其他不同的算法,也有可能人工智能一直没人去开发。和安卓一样,不成熟的时候,先让算法成为主流,占据市场。谷歌就开始了人工智能的开源和实践。比如无人驾驶WAYMO,比如机器人的波士顿动力,甚至谷歌还在基因数据库上面进行投资,想要通过人工智能方式来学习基因和人类疾病的关联性。
科学曾遵循因果,就是大双盲实验,对照组出成果。到了人工智能,人类重新体验了模糊化。实际上人工智能达到的效果是一种机器达到的曲线模式。能不能达到还两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