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商品都按15%加价,我们的生活成本大概率还会上涨。
商人逐利,企业也要有利润才能生存,当加价幅度只有15%时,假如不能覆盖场地租金和人工成本,销售者必然选择其他途径或者干脆放弃经营。一旦发生这种情况,物资紧缺的现象会更严重,进一步推高物价。
就以口罩进价0.6元一只卖1元的药店为例,虽然加价幅度乍一看超过60%,但是加价金额小,与其他渠道购买的口罩还是要便宜的多,因此被称为良心药店。
对该药店处罚之后,他们就不在药店销售口罩了。在这样口罩成为紧俏物资的当下,只要有货源,一定不愁卖。药店的经营者完全可以摇身一变微商供应商,发展一些销售人员,1.5元批发,按2元一只出售。
商品价格的形成因素不仅仅是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还要看企业与销售渠道的垄断程度。
市场监管不可缺少,但是人为限制加价幅度,则可能对供应造成巨大影响。在这样的时候,就应该抓大放小,先把真正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的人消灭掉。
就在2月10日前后,本人买了一斤多韭菜,一斤的价格是9元,而通过网上的信息可以发现,产地农民的韭菜只有0.5元一斤。零售价是“出厂价”的18倍,这样的加价幅度远非15%所能比拟。
如今房租这么贵,人工成本这么高,最终都要体现在售卖的产品里面。产地的蔬菜运不出来,因此亏本也要卖,批发零售的商户少,终端蔬菜缺少,价格自然就会上涨。
通过增加供给平抑物价,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在紧急关头,通过行政手段抑制价格过高,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