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银行证券分析师安德鲁‧劳伦斯发现经济衰退或股市萧条往往都发生在新高楼落成的前后,于是提出“摩天大楼理论”概念。大厦建成之日,经济衰退之时。故“摩天大楼指数”也被称为“劳伦斯魔咒”。
在路上行走,你不知道开豪车的人真正负债有多高,也许骑自行车的人银行存款都比开一辆豪车的人更多。
豪车是门面,做国内成为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于是一些人为了面子花大钱买豪车,背负贷款也要满足愿望。
人是这样,具体到一个城市,一个经济体,又何尝不是这样。
楼越高,建设成本就越高,建设难度就越大,运营成本也直线上升。楼高了,面子有了,腰杆似乎也挺起来了。做摩天大楼里面办公,俯瞰城市风光,几分雄心壮志,一切尽在掌握。
宽松的政府政策及对经济乐观的态度,会鼓励大型工程的兴建。摩天大楼耗资巨大,建设周期长,往往见证着从兴盛到衰退的经济周期。
盖楼需要土地,盖摩天大楼需要大笔资金,土地成本和建设成本不是一个小数字,往往都要严重依赖银行贷款,这就是债务。在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时,楼盖成了可以大部分高价租出去,租金足够支付银行贷款利息。一旦经济增速放缓或者出现下行,公司大量关停或搬离,租金收益迅速降低,银行贷款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
至于说哪里出现高楼,哪里就会出现债务危机,这样的说法也不对。
经济学有很多矛盾之处,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即便是经济危机,也可以人为扭转或延期。即便是大量出现债务问题,又能说是债务危机吗?
虱子多了不咬,债多了不愁。当债务到了一定程度时,欠债的人也就不愁了,往往会选择资本运作,资产重组,寻求新的平衡点。让银行变成股东,或者引进新的债权人,就能起死回生,把影响降到最低。新增货币滚滚而来,债务就会实质分散到更多人身上。
这样一来,实质的穷人依然能开着豪车招摇过市,虽然车已经变成了别人名下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