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会都很疑惑,为什么一到经济危机的时候就会闹钱荒,在经济危机之前,市场上的资金不是足够用吗?为什么一到经济危机钱就突然没了,这于货币的流通机制有关。
我们传统意义上说的市场上有多少钱呢?是指的m2,也就是流通中的货币加上其他的储蓄存款。我们所说的市场中流通的资金,并不是说央行印了多少钱,央行印印的货币数量被称为基础货币,而我们通常所说的货币是
市场中的货币=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其中的基础货币就是央行印刷的货币,而货币乘数呢,就是同一笔货币在市场上流通的次数。比如说央行向市场发行了100元人民币。那么这100元人民币呢,先发行到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首先要要把这笔存款按一定的比例扣除上交给央行保管,剩下的才能作为贷款释放出去,扣除的这部分资金就叫做存款准备金,现在的存款准备金是10.5%。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每获得100元人民币的存款,就要先扣除10块5,交给央行保管作为存款准备金。
这一笔钱,商业银行第1放出去89块5,银行放出去的这89块5进入a期间,a企业因为某些原因支付给b企业,b企业没有用,再把这些钱存入银行,那么银行就可以继续将这笔钱释放出去,不过呢,在释放前同样也要扣除10.5%上交给央行,然后把剩下的再释放出去,这样循环往复,央行印刷的100元的基础货币就可以衍生出更多的货币。这就是我们现实中所说的m2,也就是说市场中的货币。
明白了上面的道理,我们就明白经济危机中钱去了哪里,为什么突然间少了呢?如上面所描述的一样,流通中的货币等于基础货币乘以货币乘数,也就是说,市场中的货币等于基础货币乘以货币在市场中流通的次数,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市场中的交易减少,随着交易的减少,货币在市场中流动的次数就会减少,那么同样的一笔基础货币能够衍生出来的货币就会减少,所以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市场上的货币突然少了很多,出现闹钱荒的情况。
总结:1929年到1933年大萧条期间,因为各企业停工停产,人们之间的交易几乎陷入停滞,市场上的货币不能很好的得到流通,处于停滞状态,那么基础货币能够衍生出来的货币就相当的有数,因此说,在经济危机期间不是钱少了,而是钱被交易的次数少了,由基础货币衍生出来的货币少了,所以我们感觉市场上的货币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