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荒”现象从字面来理解就行,钱不够用了,指在市场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引发的一种金融现象。主要表现为,银行没钱放贷、企业没钱还贷、个人没钱消费。引发“钱荒”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央妈态度
央行掌握着一个国家货币的总龙头,担负着调控市场资金总量的责任。我们经常听到的货币宽松、货币中性、货币紧缩等就是央行对接下来货币采取的政策。货币宽松表示,接下来要加大货币的投放力度;中性是保持原先的投放力度;紧缩就是减少投放力度。当然,采取何种措施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如果央妈把水龙头关小了,那钱荒就有可能发生。
2.降杠杆、挤信用、高利率后,资金流动性降低
我们知道,提高杠杆、宽信用、低利率会增加市场资金的流动性,反过来也一样,降杠杆,挤信用、高利率就会降低流动性。以房子为例,高杠杆,宽信用时首付只要20%,15%就可以,但降低杠杆,挤压信用后,首付就增加到了40%,甚至60%。这样100万的房子以前手里有二十多万就可以买,相当于5倍的杠杆。现在没个四五十万根本做不到,再加上限售政策,利率提高,楼市的流动性直接降低了一大节。
房贷、车贷、企业贷等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这样就导致资金的流动性降低。经济学中,市场中的资金够不够用,一.因为总量减少;二.货币乘数降低。总量很容量理解,央妈就是管这个。货币乘数指的是,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产生的派生存款倍数。就好比,央行给商业银行100元的贷款,银行扣除准备金16%,就是16元,可以向外贷款84元,把这84元带给企业A;A再以工资的形式发给工人B,B拿手里没用,就把这84元再存入银行;这样银行就又获得了84元的存款,再留下16%的准备金,剩下的再带出去,这样往返,按正常的货币乘数5-6倍来算,100元的基础货币,一般能产生500到600元的效果。但是流动降低就代表货币乘数的降低,本来市场需要500元,只要投放100元的基础货币就行,但现在要投放200元的基础货币才行,这样钱荒就可能产生了。
3.资本外流
国际资本进入我国投资,都需要先把带来的美元到央行处兑换成人民币,然后才能我们国内投资。这部分的资金又以建筑厂房费用、雇佣工人的工资、购买原材料等方式投放到市场中去,这样,外资投资相当于增加了货币的投放量,当然,央行也会采取回收一定的货币来做对冲。当因为某些原因,如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导致外资外流时,外资就先把手中的人民币去央行换成美元再撤离。这就相当于市场中流动的资金突然减少了,这和央妈关小水龙头一个道理。
4.季节影响
每个季末或年末就到了监管部门到银行盘账的窗口,所以每年的年末,银行的资金面或多或少出现紧张的情况,这时就会采取减少贷款,增加吸引存款的方式,来满足账面的要求,这样,市场上流动资金就会相应减少,有可能引发小钱荒。
现在我国就有“钱荒”现象,不过有点特殊,网上叫做中国式钱荒。央妈的水龙头虽然关小了,M2增速在下降,但170万亿的基础货币量,加上8.3%同比增长速度,依旧高于我国GDP的增速。从央妈对M2的态度看,不是导致现在“钱荒”现象的主要原因。
同样,现在的钱荒也不是外资撤离引发的,如上图,15年的钱荒时,外汇从4万亿下降到3万亿,那次明显是外资引起的。但我国的外汇从17年初就基本稳定在3万亿,所以本次钱荒同样不是外资原因引起的。当然,也不是季节因素引起的。所以,本次钱荒主要是持续降杠杆,导致市场资金流动性降低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