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不止西南财经大学的报告,其实最近的央行数据说的也是这个问题。估计这里面包括两个事实,一方面是大量用户的现金流管理可能转移到了移动支付软件和带有消费场景的T+0货币基金使用里,还有一部分把现金存款转移到银行的收益略高的保底或者看似保底的理财产品里。另外一个事实就是,国内的低储蓄可能成为了一种实际情况,一方面是,8090后已经组建家庭成为社会的主力结构,另外一方面这些人父辈普遍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像60后70后一穷二白,一切靠自己赚,所以对于储蓄的要求也比较积极。但年轻人群由于薄有家产,缺乏生活压力,对于消费和高负债的倾向更重。再加上最近十年以来,房价过度高企,造成了无法下跌的僵硬处境,只能通过限制流动性来解决上涨过度困扰,对于普通居民部门来说,买房成为抵御通胀,理财保值增值的不二法宝,所以居民应该有的预防性储蓄,变成了预防性贷款。
这种预防性贷款造成了更进一步的消费欲降低,俗称消费降级。所以,核心问题是消费观念改变了吗?不是,是社会的储蓄结构改变了,居民把储蓄投入到房产,并把这种透支理解为有效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