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在上世纪首先发明了数码相机,但它却没有跟上技术升级的步伐,结果本世纪初柯达就被迅速淘汰了。如果传统银行能够迈出开放这一步,将会非常有价值。”
2018年11月19日,在由百信银行主办的一场“AI+Bank金融科技私享会”上,学术支持单位、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何平主任,对于银行的未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最近五年,在互联网+的浪潮之下,开放生态已成为互联网头部企业争相竞争的金矿,无论是国外的GAFA(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还是国内的BATJ(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都在努力构筑自己的开放生态,并将开放平台的边界不断扩展,而对于相对传统的银行业来说,技术创新和开放所带来的将是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场名为“Open Banking-银行开放求‘生’”的分享会上,来自传统银行、新兴银行、科技金融公司、大学的十余位嘉宾,就银行业如何应对开放的挑战?如何探寻平台开放的转型路径?如何增强银行的内生创新动力?在近三个小时的分享中,嘉宾们金句迭出,不仅有观点的碰撞,更多的是对于银行创新的深度思考。
理念是开放的关键
“回顾改革开放之初,安徽小岗村率先实施的包产到户,改变了什么?它没改变土地,改变的只是土地生产的机制。生产效率巨变的背后,其实是理念的变化,开放银行也是如此,关键改变的是理念。”光大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杨兵兵,用1978年小岗村的例子,阐述他对开放银行的看法。
光大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杨兵兵
正如杨兵兵所言,对于企业文化相对比较传统的银行业来说,开放首先是一个理念问题,这也得到了众多参会嘉宾的赞同。
据权威机构Gartner于2017 年针对全球银行机构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29%的受访者反馈,文化是实现开放银行最大的障碍,在各项因素中占比最高,而这里所谓的银行文化,其实就是从业者的理念。
众所周知,“保守”是银行的天性,从进入这个行业开始,“风控”、“合规”可以说是每个银行从业者深入骨髓的DNA之一。
因此,对于开放,无论是数据层面的开放,乃至业务层面的开放,甚至于资本层面的开放,首当其冲的挑战就是如何改变传统理念上的“路径依赖”。
在百信银行首席技术架构师张真看来,“如果你的内部依赖很重,有可能导致API只是有限的开放。”而API正是目前各行业实现开放这一目标最为前沿的技术手段。
百信银行首席技术架构师张真
对于开放银行来说,“技术只是基础,模式是核心,理念是关键。”在杨兵兵看来,“而银行的这个理念一旦转变,开放的路将变的很宽广。”
参会的建信金科总裁雷鸣引用了通用传奇CEO杰克·韦尔奇的一段名言:如果组织内部变化的速度慢于外部变化的速度,那么失败就在眼前——也就是说必须改变自己的心态,必须改变自己的组织方式,让它开放起来。
显然,理念是开放的关键所在。
试水联合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