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出门都不带现金了,自从北京坐地铁可以刷易通行APP之后,出门就只需带手机了。最尴尬的就是手机没电,可以把人担心到发神经。
去早市买菜,就是大集市那种,扫码付款的人都多起来了,没有一个商铺是没有微信/支付宝二维码的。问题来了,各个地方都顺应了这种手机支付的需求,没用智能手机,不习惯扫码的人群怎么办?
首先,我觉得这类问题只在一二线城市明显,在县城的两个姐姐,目前还没习惯用扫码支付,觉得手机上付钱还不安全,何况比她们大的60后,50后,他们用钱支付不会被歧视,不会被拒绝。
其次,遇到那种不收现金的地方,央行有规定或许用处不大,既然这种商户也好,柜台也好,它就拒收现金,意味着这方面的消费者非常少,它不会单纯因为自己方便而放弃赚钱的机会。就像支付宝/微信支付随着境外旅行的蓬勃发展而走向国际一样,为了满足扫码支付的方便,境外购物很多地方都可以扫码。商人是逐利的,这部分现金支付的客户太少,这类利润可以忽略,才会出现这种现象吧。
再次,我们要讨论的是,这类“歧视”要得吗?单纯用科技发展来解释是行不通的,就如同我们伤残人士的基础设施非常不完备一样,他们的出行,他们住酒店等都很不方便,不是因为这类人太少,我们不需要照顾,是因为我们这方面本做得太差,应该弥补。
所以说,拒收现金可能要限定一些地方,面向所有商户的就一定要有个窗口收现金,有些主打新消费人群的,你非要去消费,而那又不收现金,这是没办法强迫这些小生意人更改对策的,执行和监督成本太高,只能逐渐分化。
这是一个无法一开始就确定界限,就有清晰边界的东西,需要支付环境不断发展,技术更发达,政策更清晰之后不断完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