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村证券在8日发表的一则报告提及,2019年二季度,在股灾期间扮演重要角色的“国家队”可能迎来新的加入者——中国央行。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市场对央行是否应该加入股票市场争议纷纷。但是,个人认为这完全就是毫无根据的瞎扯。
理由一:
央行不太可能直接进入A股,在二级市场上买卖股票,央行本身具有发行货币的功能,这样做的话,无疑于“直升机撒钱”,比“大水漫灌”还可怕,这和我国目前“稳健的”货币政策不符合。
理由二:
央行直接进入股票市场买卖上市公司股票无疑是对实体经济的一大重挫,而非推力。客观来讲,前几年就曾在经济学界引发经济出现脱实向虚的争论,彼时大多数的经济学家和数据都表明国内经济存在这种风险,随后我们开始进行定向降准等一系列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主要就是发展实体经济,将经济发展转回正轨上。而一旦央行直接进入二级市场,那钱就是直接流向金融市场,而不是实体经济,经济会更“虚”。
理由三:
央行并没有进入股市的大背景。全球目前也只有日本央行直接参与股市交易,先不论结果如何,只看日本央行参与二级市场的背景我们是否具备。
日本央行之所以直接介入股市,和著名的“失去的二十年”有很大的关系。当时广场协议之后,日本国内经济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股市屡创新低、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众信心严重受损,最重要的是,因为经济泡沫的破裂导致日本银行的坏账率大幅增加,甚至是已经到了资不抵债的地步。
这种背景下,日本央行才选择进入股市,稳定金融体系,恢复国内经济发展。
很明显,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比那个时候的日本要好太多,根本不需要央行进入股市这种激进的量化宽松政策。
说句玩笑话,如果央行进入了,那让证监会情何以堪,管还是不管,整个金融体系的监管层都会陷入一种尴尬混乱的境地,更加会增加金融体系不稳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