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在BAT工作几年以后,顶着大厂光环,不时也会接到猎头电话,或者几经被介绍,收到创业小公司做CTO的offer,心里诚惶诚恐。一方面确实目前的工作进入了一种缓慢重复的节奏,很想去外面看看,另一方面也同时在担心自己能不能适应要求all in的创业大环境。
在这里,把我自己在创业公司所经历的曲折和走过的弯路,和大家分享一下。在决定去创业公司之前,请一定要提前调整好以下几个思维认知:
1、关注创始人基因和格局
这听起来是一句废话。但是对于技术人来说,选择创业公司都会首先去关注创业项目、会关注行业、会关注技术、会关注工程师文化、会关注自我实现等等。但常常忽略掉创始人的基因和格局,而这通常决定了以后的创业道路是hard模式还是地狱模式(不好意思,创业没有easy模式)。
我曾经的一任老板就是资源型的创始人,他对于CTO的期望就在于满足需求上线,在被告知研发难度以后,张口第一句话永远都是“为什么BAT可以?”“为什么京东可以?”;或者当需要向老板争取资源和开发时间进行优化及开发一些非功能性需求时,沟通成本就会无限提高。产品做出来之前你很重要,后期依靠运营和销售进入市场时,技术的作用就是确保不出问题,平时看不到价值,发现的时候就是宕机或者出问题的时候,好像每次赢得利润都是商务和运营的努力的结果。正如冯大辉所说的:“技术在短期内总会被高估,但长期内,总会被低估。”
也许你足够幸运碰到的老板懂技术,但是在创业的不同阶段,公司和老板对CTO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创业公司前期,老板最关注的是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找到最合适的人。而所谓的“最合适”,就是现阶段还不需要一个太牛的高手来带队,给你一个空头支票-股权(通常少于5%),再给一个O的名头。之后业务壮大以后,再卸磨杀驴找真正的大神,这很有可能是在一部分创始人心里早就盘算好了的。技术人一心研究专业,心思相对单纯,所以一定要去关注创始人的基因和格局。
2、创业公司CTO是对人性和心力的考验
通常在大公司的时候,做好自己的技术领域就可以了,但到了小公司,能力要求掌握的越多越好,如果一无所知,木桶原理的短板会让自己和公司都很被动。我们常常说,创业公司的CTO,更大多数可能是顶着CTO的名头干着技术组长兼打杂的事情,包括但不限于写代码,救火、招聘,裁员,拉网线,查机房,装系统,重装系统,讨论方案,推翻方案,谈合同,签合同,哄手下,骂手下,被老板哄,挨老板骂,确定进度,拖延进度,重新定进度,取悦老板,揣摩老板,写画饼邮件,写辞职邮件(?)等工作。
团队没有人能做的事情,就要自己去找资源来解决。对CTO的沟通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同时说服老板、下属,甚至投资人,包括从技术的角度研判和纠正公司在战略方向上的偏差,会占用远远多余技术投入的时间。从技术的角度总结,就是要学会在保证业务连续性的前提下,用有限的资源完成不断变化的需求。这其中,核心的职责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