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18 19:51:53 来源:网络投稿
市场对于减持的恐惧要从很多年前的股改说起。
大约在15年以前的时候,国有股和法人股是不能流通的。即不能买,也不能卖。几乎所有股票里面都有大量的不能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还有少量的社会股——即在发行上市时,在二级市场投资者买入的股票。这部分股票是能流通的。
但是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成本是很低的,一般都在每股1元以下。而能流通的社会股,大多是以二三十倍的市盈率发行的。投资者买入这些社会股的成本大多都在二十元以上。也就是说不能流通的法人股和国有股的持股成本极低,通过多年的分红送转,成本趁近于零。而股民和二级市场的机构手中的社会股的成本很高,大多是几十元一股。
当时管理层就要把国有股和法人股直接变成和社会股一样可流通的股份。这引起了股市的多次恐慌。股市多次此了剧烈的调整。大多数的投资者拒绝成本极低的大股东的股票直接上市流通。于是出现了股权分置改革,简称股改。
股改实质就是管理层为了平衡大股东和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以无偿送给二级市场投资者25%的股份为条件,换得大股东持有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上市流通的权力。
最后股改成功了,大股东的股份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卖了。但是股改后造成的巨量的大股东卖出压力不可能马上消化,大股东的持股成本即便白送给股民25%股份后,依然成本很低。大股东随时可以用任何价格卖出,只要它想卖。任何价位大股东都是获利的。
所以对于极低成本的大股东减持股票,市场依然是恐惧的。因为大股东的持股非常多且成本极低。很多股票大股东持有的股份占70%甚至90%以上!这么多的股票现在可以流通,如果都抛售了,那显然是很恐怖的,是市场难以承受的。
为了防止减持对市场的冲击,管理层对大股东减持进行了约束。即必须慢慢的减持,不可以一步到位。而且还要事先公告。
尽管如此,面对大股东所持有的巨额股票和极低的成本,市场依然心存芥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