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之后A股市场喜迎开门红,沪指连续五个交易日收涨直逼3400。目前投资者对18年初布局关注度较高,过去几天也有多位分析师通过进门财经APP线上路演强调布局“春季躁动”。那么“春季躁动”是否靠谱,进门君今天梳理了十余家券商策略观点,希望能为大家解答以下疑惑:
• “春季躁动”的逻辑是什么?
• 今年一季度是否会出现红包行情?
• “春季躁动”买什么?
首先来解答“春季躁动”究竟存不存在?出现这种期盼的逻辑是什么?
中国古代人是很有智慧的,把一年按照八卦易经分门别类。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中国“农历”对于节气的反应,会比西方的“阳历”更准确。而A股也有很强的“日历效应”。从月份的统计看,2000到2017年中,2月上涨概率达到77.8%,远高于其他月份,各年度2月份涨幅方差相比其他月份也是最低。由于2月赚钱效应最强,从而也逐渐构成了A股“春季躁动”的核心。
“春季躁动”的基本面因素由几个方面组成。首先是流动性在年初的时候往往比较宽松。年初需要为一年的工作计划做准备,资金面不会太紧张。其次在整个4月前,政策和宏观经济数据都处于真空期,对于一年美好的预期不会被证伪。4月后往往随着两会政策的落地,为全年经济发展趋势定下脉络。我们回顾历史上几次重大的“春季躁动”:2006年开春出现了资源品板块的狂欢,2007年开春则是小市值股票的鸡犬升天,2008年是通胀相关的农林牧渔板块大涨,2009年则是4万亿之后投资品和新能源的盛宴,2010年出口板块成为了避风港,2011年高端制造装备走强,2012年有色煤炭集体暴涨,2013年是创业板牛市的开启,2014年则是壳价值小市值股票集体拉升,2015年创业板的最后疯狂。只有2016年开年出现了熔断,“春季躁动”没有发生。所以我们发现,只要在一个相对正常的年份,一季度都是较容易赚钱的季节,“躁动”行业也存在一定的线索。而这个时候,年初布局的品种往往有比较不错的正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