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美元弱于何处,去向何处

发布时间:2023-08-18 19:51:53 来源:网络投稿

决定美元指数强弱的因素,存在一些朴素的道理:从长周期来看是与美国与其他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强弱对比,或者说是由此衍生出的货币供需关系。

而这种货币供需关系的发生渠道主要在于两个:国内本身信用扩张、以及全球资本流动。货币政策则只是内生于基本面、作用于国内信用扩张以及全球资本流动的中间变量。

本文尝试运用上述框架来理解当前美元的弱势,以及未来走势。

1.美元强弱的周期性

由于美国在全球复苏过程中通常充当火车头的角色,与欧日的经济周期存在一定错位,理论上会形成以下结果:

(1)美国复苏的前半段:

企业和居民以资产负债表修复为主,美国国内信用扩张尚不明显

随着联储加息,美元Fundingcost上升,美国-EM套息交易减少,美元供给下降

美国利率上升吸引海外资金,尤其是日元套息交易;美股上涨亦吸引资金流入

此时美元走强。

(2)美国复苏的后半段,随着欧日跟随复苏,货币政策收紧:

美国国内信用扩张加速,贸易赤字扩大,美元供给上升

欧元和日元套息交易减少,且资金流入欧日股市

此时美元走弱。

2.美元周期在历史上的实际体现

90年代之前与之后,全球政治经济背景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对于美元而言,则是能够看到“外生”干扰的减少(如石油危机、政治因素)。而90年代至今,完整的美元周期事实上只走过一轮:1995-2000年的大幅上行,以及2001-2007年的持续回落。

在1995-2000年的美元上行周期中,美国劳动生产率快速上升,经济增长高位运行且通胀温和,正是格林斯潘执掌的“Goldilocks”时期。因此,此阶段并不能够直接套用第一部分的划分来解释,但本质仍逃不开国内信用扩张和海外资本流入这两个因素。彼时高速发展的美国经济吸引的资本流入,足以压倒其他力量,支撑美元走强。

2001-2007的美元下行阶段则可以较好地使用前述划分来解释。消化了伊拉克战争的影响之后,率先复苏的美国在2004-2005曾经历了美元的短暂回升,但之后随着居民信用的快速膨胀,贸易赤字扩大,而欧日及EM经济增长态势迅猛,美元贬值压力重新回归。

3.如何看待当前的美元走弱:程度如何,将持续多久?

同样运用前述框架,我们可以从两个渠道看待美元当前的强弱。

(1)资本流动渠道

金融危机后,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化尤为明显:

一方面,美国投资者大量持有新兴经济体发行的美元债,而新兴经济体的企业将美元作为套息货币,具有发行美元债的动机;

另一方面,欧、日金融机构在美证券投资大幅增加。

由于欧日的相继复苏和货币政策收紧预期,后者发生大量的资金逆转,形成对美元的明显压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进入新兴市场的资金并没有因为联储进入加息周期而大量撤出,甚至有所追加,因而在这一方面也没有形成对美元的支撑。

(2)国内信用扩张渠道

但是,国内信用扩张方面,目前居民杠杆仍处于相对适中的水平,从整体来看,企业信用扩张也尚未完全具备后周期特征。同样地,美国的贸易逆差也暂时未出现趋势性的扩大(2017年四季度数据存在一定的短暂性因素影响,如天气),尽管市场已经对于双赤字有了一定预期。

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美元贬值的压力还未充分累积。

那么,结合(1)和(2),可以看出,美元当前阶段的强弱更多取决于由市场预期主导的资本流动变化。当市场一直对美国未来经济增长处于“后周期”的担忧,对欧日基本面和货币政策更为确定时,资金持续流向欧日基本上是大概率事件。而“双赤字”预期的加强亦会加剧美元的贬值压力。

唯一能够令市场从根本上扭转对美国的预期的,恐怕只有提高的劳动生产率。只是,当前数据还并不支持这一点。

那么当前美元是否超跌了呢?除去交易行为决定的市场下跌的惯性,当市场发现美国经济数据未来数月依然保持坚挺,或许也能够向上修正一定预期,带来一波小的趋势。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