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负利率没有什么不合理,利率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我们多次讲了那个故事,费雪在《利息论》里面提及的,如果你借出的是无花果,利率是负数就很正常,因为容易腐烂,如果借出的是压缩饼干,如同《无主之城》,压缩饼干的借贷就应该是正利率的,因为适合保存。
但是,一切都是理论上,现阶段多个国家,日本和欧盟实施的,存款倒贴,贷款有偿本身并不准确。实际上,不管欧洲央行如何调节基准利率水平,对于个人的存款,商业银行大部分不会去实施负利率,一般是无利息吸收存款。银行系统不会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来放弃存款差价。而现实是,负利率在欧洲和日本,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可能,还会导致更严重的危机。
负利率的作用原理:
一般央行是资金最终提供方,商业银行从老百姓获得储蓄,从央行获得最终流动性。商业银行也将一部分准备金存入央行,也就是存款准备金。从负利率的目的看,就是央行对商业银行在央行的超额准备金部分征收管理费,强制要求他们将资金贷款贷出去。准备金小银行存大银行,大银行存央行。而负利率其实就是征收管理费。这样资金就从商业银行系统逼出。大家都知道“华尔街金钱永不眠”,出来的欧元需要变换成一种获利模式,当然就会去投资,这样就带动经济。不是所有人都会将资金存在床底下。
负利率不可行的原理:
1、负利率不可行在于商业银行依托储蓄存在。如果没有储蓄,那么商业银行就没有意义了,整个行业就会垮掉。所以不管负利率是0.25%还是0.7%,银行不会自断生路,用管理费驱赶存款用户。考虑负利率的时候,其实并没有考虑商业银行整个行业,有可能因为负利率而消亡。的负利率观点在华尔街遭遇很多反对,原因就在于此。现代金融体系核心都是保护商业银行,即使次贷危机,受到打击的是投资银行,在1929年,人类从大萧条中总结出的核心经验,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最好分开。而日本,整个90年代,00年代都在救他的商业银行,因为日本是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金融的稳定性,确切的说,就是存款的稳定性依托于正利率。所以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即使实施了负利率,他们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2、自由流动的货币市场导致宽松的结果是资本外溢和流出。由于欧盟和日本都保证了货币的自由兑换,从而促使了跨国套利,从而使得流动性是外溢,而不是保持在国内拉动经济。不可能三角是,稳定的货币,独立的货币政策和货币自由兑换不可能同时实现。现阶段,欧盟和日本都成就了庞大的海外投资,尤其是日本。人称日本国内一个日本,日本国外还有一个日本,指的就是日本在海外的投资。另外,巴菲特回购股份也是利用发行日元债,科技公司很多也是如此。这正是一种跨国流动的存在,导致了货币成为一种水流流失,没有到达目的地。
综上,我们看到两方面的问题十分的简单,正利率是来自于自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如果人是理性的话,通过利率调节,按道理资金会离开银行,然后去买资产,买股票和房子。既然是倒贴给你贷款,为什么不是如此呢?但可惜这个人为的阶段会让银行系统受到很大的压力,这些压力会导致系统性风险。储蓄不足反过来会导致银行流动性紧张,这会形成更大的恐慌,更多资本流出这个国家。
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国家相信负利率?这是一种思潮,认为商业银行将逐步被淘汰,人类社会可能会变换为直接融资主导的经济形态。股市和债市,比商业银行应该占据更多的权重。但实际上,人类社会每一次告别旧体系,都会造成巨大的镇痛。这也不应该是一个人为的过程。传统的储蓄依然值得推荐,不要一味宽松,剥削储蓄者,补贴贷款人。传统的自由经济理论建立在理性人假设之上,容易了解事物根本,但是当人不理性的时候,就会产生扭曲。
比如欧盟和日本,虽然宽松到零利率,通胀依然不见起色。比如阿根廷,虽然利率提升到60%,货币依然以火箭速度继续贬值。当你走过头了,那就是一种错误。央行易纲说得好:“再过几年,如果哪个国家、特别是哪个主要经济体,还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那么这样的经济体应当是全球经济的亮点,也应该是市场所羡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