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2020年中国公募基金公司回报率迎来十年顶点——年初至今,所有偏股型公募基金的收益率中位数达到了36.8%。然而,只有极少数人能实现这个中位数收益率。
除了大量投资者投资失策,盲目买卖导致亏损的原因之外,机构、平台周旋其中,设下圈套引诱更多无知的投资者入局,也是投资者收益不及预期的原因。
基金公司或者基金经理可能偷吃基金利润吗?答案是有可能!
01老鼠仓,基金绕不过的“黑幕”。
按照证监会官方的解释,“老鼠仓”是指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的行为,换句话说即是,基金经理利用内幕消息中饱私囊。
试想,基金经理掌控几十亿资金,甚至百亿,但这些钱却都不属于自己。有些人不满足于此,便投机取巧——通过亲友买进一些股票提前埋伏,再利用基民的钱去给自己抬轿子,趁机发财。
原易方达、万家明星基金经理刘芳洁,因“老鼠仓”获利1184.85万元,被证监会罚款超3500万元,且终身禁入证券市场。
哪怕在今年,监管驱严的背景之下,前华宝基理财序资副总监蒋宁,依旧带着家人炒股,3年赚取一个亿,最终罚款两亿,外加5年有期徒刑。
02基金挂羊头卖狗肉。
基金行业还有一个“黑幕现象”——“挂羊头卖狗肉”:明明买的是个主打中小盘的基金,持仓却都是大盘股;明明买的是个主打互联网+的基金,持仓里却出现了许多金融股……
在业内,这个现象有个好听的说法——策略漂移。
其实,在资本市场发达的美股市场,基金经理也经常打这类擦边球。2013年,SPIVAScorecard统计了老美3000余只公募基金,其中“挂羊头卖狗肉”的基金占比高达60%以上。
事实上,基金的类似操作并不会直接导致基金亏损。但是,这样的基金,没有自己坚持的投资策略,就容易跟风,市场上什么股票热门就跟进什么股票,如此这般追涨杀跌,那和散户炒股有什么区别?
03故意制造风口,发行新基金。
绝大多数基金经理也跟普通基民一样,爱追涨,习惯“抱团取暖”。通常,当你在基金平台上发现某一热门板块涨势喜人时,它已经差不多走到行情顶端。
此时,基金公司根据热门概念推出新基金,平台帮助宣发售卖。等你买完并锁定三个月后,行情已经回落(根据国内市场情况,两三个月就会走完一整轮波段)。
此时,亏损就出现了。一旦资金被套牢,就只能默默给基金贡献利息。
基金公司和投资人的利益不是完全统一的,基金要做大规模才能增加手续费,增加利润,因此,有的基金公司就会盲目造风口,就为了赚钱,不管你亏钱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