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有一则海外市场的新闻以“基金经理还有存在必要吗”为标题,大意是标普的报告显示今年以来美国几乎所有股票基金都没能跑赢基准指数,从而投资者今年累计从美国主动式股票基金撤出1090亿美元。目前,被动基金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1/3,不过也有专业投资者认为主动基金在部分领域表现更好。
而我国的情况迥异,根据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公募基金资产规模为8.527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记录。公募总规模突破10万亿似乎也只是时间问题。其中股票基金有六百余只,规模近七千亿。
国内私募基金的爆发即便经历监管风暴仍不容小觑,截至2016年9月中旬,已登记的私募管理人超过1.7万家,备案私募产品数量超过到3.7万只;其中证券类私募管理人数量近万家,证券私募基金备案数量2万余只,规模超过2万亿。私募从业人员数十万人。
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投资是一项最没门槛又最高门槛的职业。数以万计的机构“投资经理”,相对于数量级更大的个人“投资经理”,优越感何在?散户为什么要选择机构做资产管理?这里无意讨论学历、专业、经验之类带来的业绩差别,只想说一点核心要素——信息。
掌握信息的本质:掌握定价权
笔者认为二级市场中有关信息流的传播大概遵循这样的顺序:A政策,行业或公司的变化(信息更新)——B内部人,产业链,核心圈(信息对策)——C专家,分析师,专业投资者(信息解读)——D公众(信息放大或缩小)。我们熟悉的卖方和买方活跃在C段。当下正值新财富季,这是一个业内人习惯了的卖方排名、派点等压力带来的桎梏,业内常常喟叹证券市场卖方过剩,研究过度,实际上看看现在的各大券商研究所,看看新财富报名时的人头,看看研究服务的质量和数量,看看coverage相对于全部A股的纵深,卖方真的过剩吗?结论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卖方过剩这个印象背后反映了两件事,一是信息过剩,各种可见的和不可见的噪音;二是卖方地位的不平衡,相较国际市场,A股的卖方是最没地位的吧。当然近几年,这种印象和平衡性是在渐渐改善的。
掌握信息的本质是掌握定价权。金牌分析师和金牛基金经理谁更具有基本定价权?谁更具有边际定价权?具有基本定价权的人决定了左侧拐点,具有边际定价权的人决定了右侧趋势。研究没有所谓过度,只有让资产价格更有效。相较而言,买方的过剩更为严重。缺乏定价能力的买方,最终会被市场有效性彻底击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