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基金公司产品 去库存 的压力不校数据显示,3月底有394只基金超期未募集,部分基金公司为 达标 不得不大干快上,于是 踩线 募集、集中发行现象大增。从基金公司经营的 角度来看,这些新成立的刚达2亿规模的 踩线 发行基金面临亏损的尴尬。但基金公司普遍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提高效率,尽快成立并投入运作,寄望于后市行情 带动规模二次起飞实现盈利。
去库存 提速
通常新基金申报获批后,需要在6个月内完成募集。数据显示,3月底有394只基金 超期未募集 。此前有数据披露,从2016年11月、12月,再到2017年1月、2月,超期未募集的基金分别为412只、405只、415只、405只,连续4个月 400+只 。
从 超期未募集基金的种类来看,混合型和债券型占比较高。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超过6个月未募集的基金只数达到394只,其中,股票型、债券型、混合型、货 币型、QDII型的基金产品分别为93只、125只、155只、1只、4只,混合型和债券型占比分别达到39%、32%。
此外,按照规定,超期未募集占未募集基金数量达到或者超过60%的基金管理公司,再次申报产品的,将对有关情况进行现乘查。这刺激基金公司努力 去库存 ,而目前有42家公司的这一数据达到或者超60%,较2月底数据有所上升,也是连续数月增加。
截至3月底,有71家基金公司旗下拥有超期未募集基金,占全部基金公司68%左右。而超过6个月未募集产品占已批复未募集产品总数比例超过60%(含60%)的公司达到42家,更有21家公司这一比例为100%。
踩线 发行播种希望
然而,在 去库存 的过程中, 踩线 发行现象一直存在,而且数量较多,一些成立规模较小的基金往往需要忍受难以覆盖成本而亏损发行的尴尬。
数据显示,截止到4月11日,2017年1月以来,已发行的基金中共有388只已经或即将截止认购,按照开放式基金需满足募集份额总额不少于2亿份、基金募集金额不少于2亿元人民币的要求,已有237只基金符合基金合同生效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237只基金中,有68只基金的募集份额为2亿份,有124只基金的募集份额在5亿份以下。可见,新发基金中有许多是 踩线 募集,火线发行。
小 规模基金的数量越来越多已经引起基金公司的担忧。由于基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管理费,而就目前的抢发态势来看,弱市叠加传统渠道的式微,有限的基金管理费需 要与银行、券商等渠道费 分享 。 以权益类基金1.5%的费率计算,2亿规模一年下来也就300万元的管理费收入。而现在行业规则中尾随佣金大部分都在 50%以上,加上人工成本、营销推广、信息披露等的费用,落在基金公司手里的钱已经所剩无几。 有基金经理说。不仅如此,很多基金募集的2亿资金并不属于 自然产生的营销,而是通过多方渠道拼凑而来。业内人士称,这样做的实际成本或许更高。
有公募产品部人士表示,他们公司的一只新发基金预计亏损40万元。按照年度计划,他们还要发行10只产品,预计新发基金亏损将超过300万元。
不 过,好在基金的发行往往不是 一锤子买卖 ,除了一些基金将规模的希望寄托在首募上之外,大部分基金公司还是希望未来不断 做大做强 。有基金经理表示, 每一只新发基金都是未来增加规模的一个机会。 如果基金公司为了提高效率而使基金尽快运作起来,那么当市场行情、净值走势稳步向好之后,就会吸引越来越多 的资金增厚现有的规模。 (来源:南^方^财^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