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超期未募集产品去库存压力来袭,为了提高发行效率,一些库存产品也多选择 到点成立 ,即刚达到2亿元成立规模就立即结束募集。然而,此类基金产品的批量发行也造成公募市躇金产品同质化现象不断加剧,部分业内人士质疑,为了去库存而大批量发行的同质化新基金真的有存在的必要么?
今年以来,为了遏制基金公司积压新基金过多的现象,监管层对基金公司新基金上报数量开始收紧,近期部分积压已久的基金产品纷纷到点成立,这些产品名称相似度较高,且多为以债券型基金为主的疑似委外定制产品。
记者注意到,如博时基金旗下博时富海纯债基金、博时富嘉纯债基金、博时富瑞纯债基金、博时富元纯债基金,分别于去年8月、10月、6月、11月获得监管募集审批,却迟迟没有展开募集行为,在监管清库存的政策影响下,上述四只基金产品纷纷到点成立。募集期限已超半年的广发集富、广发集源和广发集安三只债券基金也于近期到点成立,此外华泰柏瑞基金旗下 锦利 、 盛利 、 泰利 、 裕利 等混合型基金产品首募规模也刚过2亿元。光大保德信旗下三只 安字辈 纯债基金, 光大保德信安诚 、 光大保德信安和 、 光大保德信安祺 也为到点成立的基金产品。
那么在清除积压产品迫在眉睫之际,为何基金公司选择将产品凑够2亿元募集门槛,而不是放弃发行呢?北京一家规模超百亿元的大型基金公司相关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解释道,基金公司选择将这些产品发出来一方面是由于新基金可以增加基金公司规模,完善公司旗下基金产品线,另一方面这些基金产品也可以在后期持续营销,所以部分基金公司选择将产品发出来。
盈码基金研究员杨晓晴也表示,随着监管对超期未募基金产品的严监管,基金公司眼下任务是要清除产品积压,才能保证新产品的正常上报,从而实现对新热点的及时跟踪。受热点转换影响,这类去库存基金显得有些过时,但热点是轮动的,保不准发行之后这些过时的热点又会重新立于风口之上。所以,在具备营销渠道、优秀的基金管理人的情况下,基金公司与其放弃机会不如争取一下,还有转机盈利的可能。(来源:南^方^财^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