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躲开公募基金做老鼠仓的“雷区”?

发布时间:2023-08-18 19:51:53 来源:网络投稿

真以为证监会、公安机构的大数据稽查是吃素的?虽然老鼠仓事件时有发生,但绝称不上普遍,做起来也没有这么简单,涉及金额往往也不是很大。

说到底,由于公募基金经理一般都极少直面这类问题,因此,关于“老鼠仓是否是普遍的行为”,我们更多只能是一种猜测,那些所谓的“内部消息”更像是一种未经证实的传言。

老鼠仓的来源

“老鼠仓”这个词,最早源于2000年以前股市的“庄股时代”,庄家操盘时顺带私底下赚点钱,随后发展到公募基金,以及券商的自营盘。

2000年10月,国内首屈一指的金融类杂志《财经》,刊发《基金黑幕》一文,深度曝光了不少公募基金经理通过暗箱操作、损害公司与投资者利益,中饱私囊的行为,引发证券市场轰动。虽然现在来看,这篇文章说的是“老鼠仓”这件事,但当时的文章中并未出现“老鼠仓”一词。

2002年,国内券商行业整体亏损达400亿元,仅不良资产所占比例就高达50%。致使券商全面亏损的重要原因,就是大量老鼠仓的泛滥。

老鼠仓的做法

由于曾在《财经》杂志所在传媒集团供职过,对于老鼠仓的做法有过了解。

1、传统的做法,一般是基金经理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在准备建仓某只股票之前,通知利益相关方(如亲朋好友),提前买入这只股票,然后再利用公司募集来的钱,拉抬股价,之后再让利益相关方择机卖出,赚取差价。这种做法最直接。

2、还有一种做法,也算是变相的老鼠仓,更多出现在公募基金当中:基金经理与关联方提前串通并接受“好处”,在股价出于高位时,接盘对方筹码,使得对方成功获利出逃,而导致自己所在的基金却被高位套牢。

3、2009年之后,与上市公司、私募机构合力,拉抬股价或在关键位置建仓/减仓,然后私下分成,则成为一种新的做法。

为什么老鼠仓的行为,注定会越来越少?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