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私募算什么,这些00后私募早已掌管百亿规模!

发布时间:2023-08-18 19:51:53 来源:网络投稿

2008年4月,经国务院法制办同意,14至28周岁的青年可以在每年5月4日放假半天,感受社会对青年的关爱。

青年一词的含义在全世界不同社会中均不相同,青年的定义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幻一直在变化,28周岁也根本不是中国青年与中年的门槛。

或许你见过的私募大腹便便,有很高的发际线,有星星点点白发,有枸杞保温杯,但是别轻易判定他的年纪,因为承受了股市太多的打击与磨练,私募的年龄早已不能通过外表显现。

热闹与喧嚣是属于他们的,私募青年依旧在上班,无心玩乐。因为今天大盘照开无误,投研早会、看盘、上午交易、下午交易、做期货的还要盯夜盘,这是私募基金经理的一天。弯弯曲曲的净值曲线,投资者一轮轮的灵魂拷问,今年的他们没有欢快,只有伴随k线而波澜起伏的心情。

聚焦私募,每个人都是“青年”

2004年,赵丹阳与深国投信托合作发行“深国投·赤子之心(中国)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以“投资顾问”的形式开启了私募基金阳光化的模式,被视为阳光私募的开端。

截至目前,阳光私募拉开大幕不过14年的光景,即便是证券投资老将,或者老牌私募,在私募领域也大多谦称“新兵”,这与私募的发展历程和私募特有的属性有关。

1998年,公募基金在中国正式诞生。公募私募之间仅一字之差,却真正做到了“公私分明”。

公募收入主要来源于固定管理费,由于公募基金规模庞大,每年的固定管理费便足以维持公募基金公司的正常运作。

私募则截然相反,收入来源主要为浮动管理费,行业内普遍约定的是在净值创新高的利润中提取20%超额业绩报酬,这也就意味着私募公司必须在给投资人持续赚钱的前提下才能盈利。严监管和高运营成本,对小型私募的存活是很大的考验,而目前私募行业以小型私募为主,相较公募,追求绝对收益的私募承担了更大的业绩压力。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三月底,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3400家,已备案私募基金71040只,私募基金管理人员工总人数24.26万人。从寥若晨星,到如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私募的发展除了得益于政策监管的规范,更离不开每一位私募人的努力与推动。

私募基金经理群体侧写——跨越40岁的相望

年过花甲,依旧深耕不倦,是50后私募的坚守。

知天命之年,股海几轮沉浮,阅历丰富,是60后私募的气定神闲。

四十不惑,走过很多弯路之后对投资颇有领悟,是70后的宅心仁厚。

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是而立之年的80私募追求财富自由之路。

初出茅庐,摩拳擦掌,是90后私募的蠢蠢欲动。

据私募排排网不完全统计,私募基金经理从50后到95后均有分布,跨越了40岁的距离。从比例上来看,50后私募占比最小,仅为0.28%,这也并不奇怪,最小的50后是1959年出生,离60岁仅一步之遥;90后私募占比3.04%。

除此之外,70、80后则是私募的主要群体,占比分别为42.25%与44.56%,两部分加起来的比例高达86.81%,高达八成的占比反映70-80后是私募界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当前30-45岁的这一部分人也正是整个社会生产和创造财富能力最强的一波人。

私募基金经理业绩侧写——老中青三代同台飙戏,业绩伯仲之间

投资者对不同年龄的私募,有着不同的评定。不同年龄阶段的私募,也有着不同的业绩特征,但是总体来看,各大群体之间收益相差不大。50后、90后私募业绩求稳,60、70、80后私募由于样本数据较大,很大程度上放大了首尾间的差异。

不同年龄阶段私募基金经理业绩分布

90后激进,却又因经验的欠缺,容易被标上冒失与莽撞的标签。但在投资行业,一次失误,足以让你狠狠跌落,难以翻身。但是90后又是从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对新生事物具备较强的接受能力,对新经济、新商业、新模式更容易有自己的见解。根据私募私募排排网数据中心不完全统计,90后中最小的私募基金经理是1995年,今年23岁。

据排排君了解,他们当中的大部分是金融相关专业毕业,在读书期间就对投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学期间也有投资的实操经验,在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之后直接进入私募行业,有的求职私募机构,有的则直接自立门户成立私募公司,坐稳总经理的位置。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90后中,69.70%的基金经理在2017年度平均收益为正,最高收益55.55%,最大亏损-27.36%,首尾相差82.91%。

70、80后私募无论从数量占比,还是业绩来说,俨然是私募行业的中坚力量。经验的积累和性情的修炼,70和80后私募在投资上既保持了对市场的敬畏,又能博取不错的收益,也是投资者认为安全系数最高的私募。希瓦资产梁宏、涌津投资谢小勇、赛亚资本罗伟冬、成泉资本胡继光、滚雪球林波、高毅资产邱国鹭等均是70后私募。云溪基金阳勇、美港投资陈龙掌管的产品在2017年均取得翻倍收益,他们则是80后私募的代表。

50、60后私募是当之无愧的资本市场老江湖,经历过多轮牛熊洗礼,他们更深刻理解投资真谛。这部分私募大多信奉价值投资,不盲目追热点,不做波段,短期收益并不出彩,但是他们具有良好的风控能力,以稳健的收益驰骋市场。有着“中国巴菲特”之称的东方港湾但斌与林园投资林园均是60后私募。

芳华绽放,“90后”与“00后”私募公司的拓荒路

90年代,私募基金雏形初现,存续至今的私募更是屈指可数。2007年以前,私募数量缓慢增长,2007年的大牛市不仅带来A股市场的狂欢,更是激发了第一轮公奔私的热潮,星石投资江晖、淡水泉赵军、世诚投资陈家琳均在这一年出走公募,奔向私募阵营。

市场去芜存菁,私募行业也有其游戏规则,新生私募不断涌现的同时,也有不少私募销声匿迹,狼狈退场。依旧健在的“90后”与“00后”私募抢占发展的前锋,他们中不仅诞生了最早的一批百亿规模私募,更是在市场享有极佳的美誉度。这批“90后”与“00后”私募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中国私募行业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阳光私募领域的现代启示录与缩影。

90、00后私募管理人一览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