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赚钱,又想要偷懒,世界上没有这样的好事。基金市场让普通人不再只能凭劳务赚钱,拥有了“钱生钱”的机会,相比起股票、外汇,买基金省心省力,但是这绝对不意味着可以“放任基金不管”。
01买了基金放那不管会怎样?
根据统计,当前市场中,成立时间超过10年的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不到300支,这些“老选手”近10年获得正收益的概率超过90%,平均回报率高达80%。
并且,通过对市场数据的分析,基金持有的时间越长,盈利的概率也越大,相应的收益水平也更高。
从上面的柱状图看,短期持有基金的投资人,小幅度盈亏的比例最高;持有期限2年以下的投资人,收益区间主要集中于0-30%;而持有时间超过5年,基金收益开始大幅度走高。
从上述这些数据来看,我们买了基金不就应该放着不管吗?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你能够保证手中的基金能够存活超过5年吗?市场是有幸存者偏误的,看起来持有时间越长,基金收益越高,其实,那些已经死亡的基金、已经血本无归的投资人,是没有办法进入这张统计表的。
当前市场上的基金超过3000支,而成立时间超过10年的,不足十分之一,基金市场的淘汰率非常惊人。可以说,我们买入的基金很难超长期维持稳定收益,买入基金并不是就万事大吉了,我们还得盯着市场、盯着基金表现。
02买了基金放那不管,会面对三大风险!
第一,市场波动的风险。股票市场都是周期性波动的,全球很少有单方面走高的股票市场。A股市场尤其如此,历史数据显示,早在2008年,上证指数就在3000点左右徘徊,这都已经到了2020年了,A股还是在3000点左右徘徊。
A股呈现明显的起伏波动和牛短熊长的特性,这十几年,上证指数几乎就在原地踏步。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之下,你想要单纯凭借“长期持有”策略获取不菲的收益,是非常困难的。
确实,市场上有格力、腾讯、阿里这样的股市神话,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够“慧眼识珠”,快速识别出“绩优股”呢?基金也是一样,偏股型基金的波动紧跟A股市场,几只基金能够长期带领投资者穿越牛熊?
买入基金长期不管就会承担这样的风险:账户资金随着大盘指数上下起伏,收益没有及时变现,就成了纸上富贵,收益水平大幅降低,甚至可能出现亏损。
第二,基金经营状况变动风险。基金经理是基金的灵魂,如果基金是一艘驶向财富彼岸的轮船,基金经理是当之无愧的掌舵人。
然而,面对资本市场的风浪,想要长久的战胜市场,对于任何基金经理来说,都是莫大的挑战。试想,市场中能够十几年如一日,保持稳健收益的基金经理能有几人?
另一方面,中国基金市场,基金经理跳槽是常态。很多优秀的公募基金经理在获得了耀眼的业绩之后,就会选择“奔私募”或者“换东家”,而基金经理一旦更换,基金的以往业绩往往难以为继。
不难想象,长时间存续的基金是存在业绩波动的。投资人买基金的目的非常直接,就是为了赚钱,我们不用讲究什么“长相厮守”,那些业绩出现下滑,光环不再的“过气基金”当然应该及时卖出,而如果你放任基金不管,又怎么能够发现这些问题呢?
把基金当股票,快进快出,固然不对;买入基金放任不管,没有根据基金的业绩表现,调整投资策略,同样是偷懒,并不可取。
第三,基金清盘风险。买入基金放任不管的最严重的后果是“基金清盘”,你买的基金都要消失了,你还指望它给你赚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什么是基金清盘?根据《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连续2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基金份额持有人数不足200人,基金公司可召开持有人大会审议是否清盘。
简单来说,基金清盘就是因为基金的规模太小了,基金费率覆盖不了基金运行的成本,基金公司无法从中获利,因而清退投资人,停止该基金。
基金清盘的现象罕见吗?并不罕见,恰恰相反,最近几年,基金清盘一直处在高发状态2017年清盘基金数量为104只,2018年达到389只,创历史新高,而2019年,清盘基金的数量共计129支,总共涉及51家基金公司。
面对这样的情况,你还敢买入基金长期放任不管吗?当然,基金清盘并不会导致投资人“血本无归”,实际上清盘之前,会有时间让投资者手动赎回要清盘的基金,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人从清盘的基金中,获得了超额的收益。
综上,但从数据统计来看,基理财序资看起来是持有时间越长,收益越高,但是这个数据统计存在“幸存者偏差”,实际市场中,存续时间超过10年的基金本来就是少数。
对于大多数投资人而言,买入基金放任不管是不明智的,这样我们会面对市场波动风险、基金业绩表现风险以及基金清盘风险,如此很难获得预期的丰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