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券商研报精选内容摘要:
2021 年是中国车企出海的“元年”,出口销量实现201.5 万辆,同比涨幅达101%,首次突破200 万辆大关。2022 年1 至5 月,出口销量96.9 万辆,同比+44.7%,仍延续了快速增长的势头。新冠疫情后,中国车企在全球范围内的可比优势更加突出: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体系、三电技术领先、智能化领先、营销渠道创新。
看好中国车企未来的两条出口路线:1. 向欧美“高势能”市场输出纯电汽车;2. 向东盟、中东、南美等低势能地区加速渗透燃油车。中国车企有望在海外市场实现更丰厚的利润和品牌向上,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的转变,同时拉动零部件产业出海和技术标准的输出。
2021 年是车企出海“元年”,中国电车有望突破“高势能”市场。2010 年到2020 年,中国汽车出口量一直在100 万辆上下波动。2021 年,我国汽车出口终于实现大幅增长至 201.5 万辆,同比涨幅达101%,首次突破200 万辆大关,突破了近10 年以来100 万辆左右的瓶颈,其中新能源车出口占比贡献已达25%。
2022 年1 至5 月,中国汽车出口销量96.9 万辆,同比+44.7%,汽车生产虽受疫情影响明显,但仍延续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复盘美系车1920s 对日本出口,及丰田借助1970s 石油危机反攻美国市场的历史可以发现:汽车工业发达的“高势能”地区的产品出海是顺水推舟,而“低势能”地方(汽车工业相对落后的地方)向上突破需要借助技术变革。站在汽车电动、智能化的当下,中国企业有望借助技术变革进入“高势能”市场,燃油车则有望加速渗透至东盟、中东、南美等低势能地方。
长期纯电车型出海前景更加广阔,新势力+头部自主品牌受益。目前全球各国积极推出新能源车优惠,如补贴、低关税等,为中国EV 出海提供黄金的窗口期,预计电动车的出海前景更加广阔。我们预计中国车企2025/2030 年海外销量有望达到300 万/550 万辆,2030 年中国燃油车/电动车的海外销量有望分别达到300/250 万辆。海外增量主要被头部自主品牌和新势力企业分享。我们预计对于头部自主品牌和新势力,2030 年海外市场贡献销量占比将有望达到25%~40%。
比较优势:成本不再是唯一优势,电动化、智能化带来机遇。在成本之外,中国车企当前的比较优势在于:1. 三电技术领先,中国品牌借助全球最完整最高效的三电产业链,在三电技术上的实力已获得市场检验,2021 年中国EV 销量中70%是自主+新势力,比亚迪、蔚小理等企业相比传统的欧美日跨国车企既有技术优势,也有迭代速度的领先。2. 智能化是中国车企在海外独特的优势的标签。例如,360 环视和ADAS 驾驶辅助、本地语音交互、接入本地APP 的车载娱乐系统等,给消费者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3. 营销创新:中国经过国内营销模式的艰难探索和积累后,在海外可以有更为多元化的营销渠道创新,能够直接触达用户,实现订单的高效转化。
车企如何在海外市场创造投资价值:1. 出海有望实现更丰厚利润。海外价格的增长远高于出海带来的单车成本提升,无论是整车出海(CBU)还是海外建厂,都有望实现更丰厚的利润。出海还能延长车型生命周期,实现前期投资的再利用。
2. 输出电车,到输出标准。中国车企有望在海外通过输出优质产品和技术,获得市场份额和话语权,参与当地EV 标准制定,巩固先发优势。3. 提高ASP,树立品牌。得益于电动、智能技术领先,和本土化的营销渠道建立,中国车企不再是简单的“以价换量”,可以在海外进行品牌建设,提升ASP,扩大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