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的波动幅度是非常大的,大涨大跌的趋势非常明显,牛市还是熊市,回过头看的时候才比较明显,身处其中,没几个人敢肯定。
举个例子,2013年初其实创业板已经见底了,走出了牛市初期的上升阶段,也就是下图箭头这段。
但是多数人并没有感觉到牛市来了。一方面当时上证指数低迷,很多人是依靠上证指数判断牛熊的;另一方面,但是市场钱荒,股市振幅显著,上证指数甚至还差点搞出个新低。
面对这个市场,谁能准确判断牛熊?谁敢拍胸脯保证牛市已来?
直到2014年三季度,上证指数才开始正式启动,大家也觉得牛市来了。这时候散户们才觉得赚钱效应起来了,蜂拥进来开户,然而,股市最稳定的那一波收益,已经被“老手”们吃完了。
刚刚说到,大多数人对于市场冷热的感知是慢半拍的。你以为身处熊市,实则是市场机会,老手们都在布局;你以为身处牛市,实则市场已经过热,随时有下跌风险。
以货币型基金为例,货币型基金作为安全市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现投资者的投资情绪。股市好时,货币型基金规模缩水,钱会涌向权益类基金;相反,市场走熊,大家就会购买货币型基金避险。
2020年6月底,货币基金规模单月缩水8500多亿,相当于10%的货币基金被赎回了。这正是由于6月份股市出现了大幅上涨而导致的。然而反观当时的股市,大量资金涌入,股市已经呈现过热状态,大幅度买入已经存在风险。
股市便宜的时候不买,大涨后变贵了追着买,长期收益肯定不会理想,呈现出完美的「追涨杀跌」。
越是牛市,各路消息越多,牛鬼蛇神,每个人都带着小喇叭,都有内幕消息。每只股票都潜藏机会,到处都是题材和热点。这样的市场,容易让人头脑发热,频繁买卖,追逐热点。
从2020年6月下旬开始,A股的日成交额就逐渐上涨。每日成交额甚至超过1万亿,那这么大的交易量,都是谁在做呢?大多数是散户,贡献了其中大约70%-80%的交易量。
牛市里不同品种,并不是同涨同跌的,很多没有经验的投资者,就像狗熊掰玉米,遇到波动,就掰一个扔一个,最后啥也没抓住。频繁交易的背后,大部分投资者是没有赚到收益的,反而浪费了不少印花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