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晚间,ST银亿(1.530,0.04,2.68%)(维权)对外披露,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公司实控人兼董事长熊续强等人一同被立案调查。
从去年12月爆发债务危机,到今年4月业绩爆雷,6月申请破产重整,银亿系的崩盘故事从“起点”到“发展”再到“高潮”,似乎终于到了快要结束的时候。
最近,公司在申请重整迟迟未获受理的情况下,推进两大自救计划:*ST河化(3.950,0.06,1.54%)并购重组;将所持康强电子(16.730,-0.72,-4.13%)股份划转至ST银亿,用于部分偿还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
但是,并购标的南松医药问题重重,持有的*ST河化和康强电子股份均被冻结,自救计划备受质疑。
我们复盘银亿系危机的全过程后发现,事到如今,围绕ST银亿、康强电子、*ST河化,以及背后的银亿控股、银亿集团,仍然有诸多疑点,等待熊续强和银亿系来解答。
到底欠了多少钱?筹集的资金都流向了哪里?到底还有哪些值钱的资产?是否资不抵债?并购标的突然业绩暴雷的根源何在?……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宁波首富”熊续强能否安然度过危机?
业绩为何暴雷?
2019年4月25日晚间,离ST银亿(000981.SZ)披露2018年报还剩4天时间,公司突然发布业绩预告修正公告,修正前盈利2-4亿元,修正后,亏损5.7-6.3亿元,一时舆论哗然。
投资者骂声一片,媒体纷纷质疑:怎么不早说……
公司解释称,旗下100多家境内外子公司,审计较慢,且公司两次重大资产重组都需要进行商誉减值测试,耗费了时间。
2018年,公司营业收入89.70亿元,同比下降29.39%,因计提商誉减值10.27亿元,公司净利润-5.73亿元,同比下降135.81%,扣非净利润更是下滑361.39%至-15.16亿元。
4月26日开始,ST银亿连续9个交易日跌停,市值蒸发近百亿。
市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ST银亿借壳兰光科技上市后,作为宁波区域地产公司,并无太大想象空间。2017年,公司并购“世界顶级”汽配厂商比利时邦奇和国ARC,形成双主业模式。当年,公司业绩翻倍增长,股价坐上火箭,银亿系掌舵人熊续强一跃而成为宁波首富。
并购仅1年就业绩暴雷,计提商誉超10亿,说明注入到ST银亿的,不是现金奶牛,而是亏损毒药。
2018年,比利时邦奇当期业绩预测为9.17亿元,实际为-7.92亿元;国ARC当期业绩预测为2.62亿元,实际为692.46万元。
12亿净利润化为乌有,倒亏近8亿,只是因为汽车市场不行?恐怕没这么简单。
并购海外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后业绩暴雷的例子并不鲜见,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暴风集团(5.200,0.06,1.17%)(维权)事件,起因之一就是跨境并购的MPS,仅仅2年就破产清算,52亿元真金白银打了水漂。
暴风集团(300431.SZ)的事情大家已经很清楚了――标的公司并没有那么大的价值,甚至接近“空壳”,只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里应外合”包装得好而已。
注入到ST银亿的两大标的中,国ARC确实是全球第二大独立生产气体发生器生产商,但对价更高、业绩承诺更高、亏损更严重的比利时邦奇,含金量值得怀疑。
首先,比利时邦奇的大部分生产基地在中国,只是研发中心在海外,客户也以中国自主品牌车企为主,看起来像是一家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做的企业。
其次,比利时邦奇所在的自动变速器行业,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被大众、通用、福特、本田等汽车厂商占据,公司市场份额较小。
另外,公司的主要客户中,北汽、吉利都在自主研发自动变速器,江淮汽车(5.270,-0.12,-2.23%)(600418.SH)的双离合变速器已经量产。这就意味着,想要维持目前的市场份额,也很难。
2019年上半年,邦奇系的两家公司,比利时邦奇和南京邦奇,营业收入分别为6.31亿元和13.9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423.87万元和-1.25亿元。钱都去了哪里?
事实上,ST银亿业绩变脸,只是这场崩盘大戏的“发展”阶段。真正的“起点”,从2018年底就开始酝酿。
2018年12月7日,中诚信将ST银亿的主体信用评级由AA下调为BBB,将公司4支债券的债项信用等级由AA下调为BBB,12月24日则继续下调至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