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市场底部往往是投资者乐此不疲的事情,就跟判断顶部一个道理,说好听点,这是想抄底或者做不断,说难听点,这不外乎就是分析人士拿来忽悠投资者的工具,这不过就是一种散户的思维模式而已,除了估值底、政策底、市场底之外,还应该有一个信心底,我们逐一展开说明。
一、股市三底之估值底
估值底,意味着股市整体到达了一个极低的水平,通过数据对比,此时的股市已经到达了历史上较低或者最低的估值区间,于是这就形成了估值底。
判断估值低的方法大致有两种:市盈率判断法、GDP对比法。
1、市盈率判断法
通常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交易所查询到历史数据,国内两大证券交易所分别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对应上证指数;深圳证券交易所,对应深成指。
如上图所示,我们看到的是两市平均市盈率,截止到1.7日,两市平均市盈率为19.74倍,沪市平均市盈率为14.53倍;深市平均市盈率为18.4倍,如果我们对比两市平均市盈率历史数据,事实上在2018年12.11日左右的估值是最低的,并且处于历史较低水平,而现目前两市整体估值都在20倍以下,换言之,仅从市盈率估值判断法来说,目前的A股市场处于相对的低位,但不是最低。
我们只能通过历史数据对比,才能找出是否处于估值底的情况,那么2018年底的时候,这个数据出现了,所以有人说2440点是牛市的起点,大概率就来自于估值底,而事实也证实了这样的推断。
2、GDP对比法
这是个相对简单的方法,我们用A股总市值/GDP,得到的数值越小,被低估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可能性越小,我们需以实际案例来说明。
2018年12.28日,在不含B股的情况下,A股总市值43.4099万亿,2018年的GDP总值为90.0309万亿,那么43.4/90=48.22%,这意味着2018年的A股市场总市值还不够当年度GDP的一半。
通常来说,当股市市值小于当年度GDP1/3的时候,我们认为此时的股市处于绝对的低谷;当股市市值介于1/3—2/3GDP的时候,我们认为此事的估值偏向合理;当股市市值高于GDP2/3的时候,我们认为泡沫在开始产生,随后便是越接近GDP数值,泡沫就越大……
所以,叠加当时的市盈率估值法,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股市场的估值底已经到来了,但这依旧不是绝对的估值,而是根据历史数据得出的带有主观意味的估值,在新的行情没有走出来之前,我们的想法或者思路都不见得能被证实。
二、股市三底之政策底
什么是政策底?毫无疑问,那当然是来自于监管层所释放的善意,可以是因为经济触底之后展开的货币政策调节,也可以是证券市场监管层透露的善意,还有可能是GJD资金介入等等。
比方说经济触底之后展开的政策调节,目前国内的经济现状是受到全球经济下行的影响,从而出现经济增速下滑的情况,但是对应的通货膨胀却居高不下,我们常常听到逆周期调节,说的就是这里。
猪肉带领了CPI的上行,但是抛开猪肉之外,非食品类商品的价格都处于相对的回落,换言之,除了猪肉,全是通缩,但事实上CPI却高企,所以,需要进行逆周期的货币政策调节,于是我们在2019年看到了LPR利率的下调,也看到了年内的降准等政策。
想要稳经济,不单单是改变实体经济的现状,还得改变虚拟经济的现状,我们将这称之为政策底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
另外一种情况是,当我们看到证金、汇金、中金开始进入市场的时候,往往市场的绝对估值处于较低水平,或者说是股市经历了大幅下跌后,为了稳住金融市场而进入股市,比方说2015年6月份之后的A股市场就是如此,同时,社保资金的进入也有类似的效果,我们要注意,国内的社保资金本身就不充沛,这为国家造成了一定的负担,那么就需要让这笔躺在银行的钱起到增值的作用,股市自然是不错的选择,但绝对不是在股市高位的时候介入,因为这笔钱的目的只有一个,在相对安全的基础上持续增值,那么介入的时机必然是市场估值相对较低的时候。
三、股市三底之市场底
市场底通常的表现形式为跌无可跌,股市成交量大幅萎缩,交投清淡,甚至身边很难听到谁在讨论股市,被套的投资者早就已经装死了,甚至已经有了三个月打开过证券账户,这就是典型的市场底。
此时的市场似乎形成了共识,市场底出现的时候,一般都是二次探底的时候,前期会先形成政策底,而后出现估值底,最后才是市场底,在市场二次探底之后,实在是跌无可跌了,因为愿意割肉的人已经割了,不愿意割肉的人,连账户都懒得看了,当股市愿意卖出股票的人越来越少的时候,市场的成交自然也就变得稀少了。
于是市场底正式出现,就比如2018年底的时候,10月份出现了一次低点后开始反弹,那时已经出现了政策底以及估值底,但市场依旧选择了二次探底,于是在2019年开启新篇章的时候,强势反弹,长期的双底正式形成,市场底也正式确立。
前文提到了信心底,这个信心底却是最晚出现的,因为要让多数的投资者重拾信心是非常困难的,只有让他们从心底里转变认为股市可以转到钱的时候,信心底才会出现,往往这个时候。就是先知先觉的投资者,此时的股市恐怕也已经反弹了10%,所以,在2440点左右的时候,就算证券指数涨停,也没能让一众的投资者立马反应过来……
综上,其实不论是什么底,这都是建立在历史数据的推断下出现的,在新的行情没有走出来之前,我们做的一切分析都是在减少自己犯错误的几率,在股市投资,只有尽可能的少犯错误,我们才可能实现财富的长期增值,如果连客观的分析都做不到,那又拿什么理由来支撑前面提到的估值底、政策底、市场底以及信心底呢,如果做不到,你又凭什么在股市赚到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