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多了,一个股市不能得到国内投资者普遍认可,圈钱市质疑不断,长期走势被市场称之为牛短熊长,能够吸引外资大量参与,难度是颇大的。
QFII额度没有用完
2002年11月7日,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同年12月1日瑞银华宝向中国证监会递交了一份意向性申请,成为第一个QFII吃螃蟹者,但是并没有马上得到监管的批准,
第一批QFII是2003年得到批准的,2003年6月~11月,瑞士银行、野村证券、花旗环球金融等10家外资机构14次获得40亿美元投资额度,第一单QFII投资是瑞银发出,买进了四家股票,分别是宝钢股份,上港集箱,外运发展,中兴通讯,四家公司都是当年的绩优股。
此后外汇局不断提升QFII的额度,最后一次把QFII额度提高一倍,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总额度由1500亿美元增加至3000亿美元。
可是尽管获得了3000亿美元投资总额度,这是央行给外资的可以投资额度,问题在于QFII根本没有使用那么多的额度,额度成为空闲。截至目前共计292家合格境外投资者获批1146亿美元的QFII投资额度,也就是说QFII申请的投资额度只有1146亿美元,相当于38.2%,大部分投资额度并没有被QFII使用,成为空置额度。
在1146亿美元投资额度中,用于投资股票的就更少了,大部分投资于债券,截至5月2日,从已披露的3820家公司2020年一季报来看,数据显示,共有409家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出现QFII身影,合计持仓市值达1546.48亿元,按照7.1汇率计算,合计218美元,占据投资额度的19%,占总投资额度的7.3%。
可见外资QFII对A股投资并不感冒,对外资吸引力不够,这种情况下,即使央行放开投资额度,外资也不可能纷至沓来,到A股投资。
A股吸引力不够
种好梧桐树何愁金凤凰,这是一个铁律,
A股有没有种好梧桐树呢?恐怕是有点勉为其难的,A股最大问题在于赋予太多的额外负担,不仅承担支持实体经济重任,还要承担缓解民营经济资金短缺问题,还要承担各类股东退出问题。
支持这个词是带有一种利益偏向性质的,因此股市定位就偏重融资,淡化回报,造成结果就是长期以来IPO/再融资偏多,市场围绕IPO节奏和融资规模争议不休,从整体结果看那就是IPO经常性被投资者质疑,再融资更是经常性泛滥;IPO多一点可以理解,问题在于偏重融资大的政策氛围下,对造假上市/财务造假和信息披露违规,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就相对漠视,造成财务造假泛滥,各种损害上市公司利益事件层出不穷,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可是偏重融资氛围下,对投资者利益保护和司法救济制度严重落后,导致投资者信心长期低迷,股市走势严重与宏观经济背离。
因此国内投资者对股市颇有意见,自诩为韭菜,这一点也不假,长期以来投资者七亏二平一盈利,国内资金也就经常性绕开股市走,市场也就经常性的缺少增量资金。
因此监管层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给股市找钱,像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社保基金和成熟的外资机构,因此每当股市低迷,管理层就会不断提升QFII投资额度。
问题在于一个股市被国内很多声音质疑,就能吸引外资大规模投资吗?QFII是获得3000亿美元额度,可是投资A股仅仅只有218亿美元,现在放开了额度限制,我想外资也不可能携带巨资到A股投资,毕竟QFII是成熟的机构,是需要盈利的,哪个市场更有盈利前景,就会到哪个市场投资。
疫情冲击以后,股市一度暴跌,被国内舆论称之为见顶下跌,可是纳斯达克已经收复今年失地,被誉为价值洼地和资金避风港的A股反弹力度远没有股市大,缺少赚钱效应,说明部分资金依然偏好美股。
吸引外资参与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给股市减负
目前股市承担了支持经济重任,金融支持经济未尝不可,但需要一个度,这个度就是要平衡投资者和融资者的利益。融资节奏和规模要得到投资者普遍认可,也要与市场增量资金平衡,不能自圆其说。
另一个是金融稳定委员会最近连续提到的财务造假问题,既要惩治造假,更要让投资者得到有效的司法救济。
另一个是减持问题依然严峻,股价一涨,大股东高管就开始迫不及待的减持股份,甚至是大比例清仓减持,这对投资者伤害太深。
减持退出不是不可以,但减持比例应该得到更加严格的控制,股市就做的比A股好。正是严格限制减持,才没有各种各样的大比例减持和清仓减持。
大量QFII额度空闲没有使用,央行放开QFII额度控制,不会有大量资理财序资A股,更多的是象征意义,对股市影响基本上没有,所谓的利好权重白马股只是一厢情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