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华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绿生物”)在证监会披露更新版招股说明书,宣布创业板IPO。
华绿生物原是新三板挂牌公司,2015年7月21日挂牌新三板,2017年12月14日起终止其股票挂牌。
公司自成立以来,专业从事食用菌的研发、工厂化种植及销售,是国内领先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之一,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绿色、安全的高品质食用菌产品。公司的经营范围为食用菌的研发、种植、销售;食用菌生产设施、设备及食用菌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危险化学品除外)研发、设计、销售;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业务。
据其招股说明书披露,华绿生物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金针菇,报告期内均超过九成。
华绿生物表示,公司曾于2017年12月向中国证监会递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申请材料并预披露了招股说明书,此次申报文件及预披露的招股说明书中2016年财务数据与前次申请文件中2016年的财务数据存在差异,主要原因系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社保、住房公积金所致。
财务数据显示,公司2016年-2019年前6月营收分别为2.65亿元、3.47亿元、3.94亿元、2.75亿元;同期对应的净利润分别为6784.41万元、6531.34万元、5577.75万元、5977.49万元。
华绿生物坦言存在以下风险:
(一)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价格和毛利率下降的风险
我国食用菌市场良好的前景吸引着新投资者的不断进入。随着新厂商的出现和原行业参与者规模的不断扩大,食用菌产品供应量随之增多,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食用菌平均市场价格也呈现下滑趋势,进而影响了公司产品售价。以金针菇为例,2016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1-6月其平均销售价格分别为5.59元/千克、5.13元/千克、4.83元/千克和4.97元/千克,其毛利率分别为36.19%、27.65%、23.21%和29.47%。2016年至2018年,公司金针菇平均售价和毛利率持续下滑,2019年1-6月,随着部分技术落后的中小厂商在市场价格下跌的过程中为行业所淘汰,金针菇价格和毛利率有所回升。但如果未来市场竞争继续加剧,产品价格可能继续下滑,若公司未能及时通过技术研发、规模化生产等措施降低食用菌成本,公司经营业绩将受到不利影响。
(二)原材料价格波动导致成本上升和毛利率下降的风险
报告期各期,原材料占公司生产成本的比重在35%左右,占比较大,主要原材料包括玉米芯、米糠、麸皮、棉籽壳、甜菜渣、啤酒糟等农副产品以及纸箱等包装材料,原材料价格的起伏对公司生产经营有较大影响。倘若因国际贸易、国家政策、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农村耕地面积增减、劳动力成本波动等因素导致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则可能提高公司食用菌产品的生产成本,继而对公司毛利率和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三)产品单一的风险
目前,公司主要产品为金针菇,2016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1-6月,金针菇的销售额占公司总销售额的比例为96.36%、92.49%、91.12%和91.83%。金针菇等食用菌作为日常食品,消费量大幅波动的可能性较小,但若因居民消费习惯变化等因素导致金针菇消费量持续减少,或由于市场竞争导致金针菇市场价格大幅下降,公司若无法及时应对,将面临因产品集中导致的业绩下滑风险。(四)市场季节性波动的风险农产品价格容易受到国际贸易、国家政策、季节性因素、自然气候、疾病灾害、上下游供需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价格波动情况较大。公司的金针菇等食用菌产品属于农产品,价格随农产品变化而变化。因此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会影响食用菌的价格,进而可能影响公司的利润水平。公司主要产品金针菇的销售收入存在一定的季节性波动,主要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引起。从需求方面而言,由于金针菇的食用方式主要包括火锅、麻辣烫、冒菜、烧烤等,在寒冷季节消费量较大,同时深秋至早春季节,各地由于天气寒冷,不利于绿叶蔬菜的种植,作为绿叶蔬菜替代品的食用菌需求量会增加,因此每年四季度和一季度金针菇的下游需求较大,售价也较高。从供给方面而言,除工厂化生产外,由传统农户种植的金针菇虽然受季节和气候影响较大,无法全年向市场提供稳定供给,但总体也具有相当规模,且一般在早春开始大量上市,从而导致二季度市场供给大幅增加,金针菇售价下降较多。因此,一般而言每年一季度和四季度为公司生产销售旺季,二季度时为公司销售淡季。季节性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生产经营安排,倘若二季度市场金针菇价格下降幅度较大,公司当季可能出现业绩下滑甚至亏损的风险,继而对公司全年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影响。
(四)食品质量安全风险
公司主要从事食用菌的工厂化研发、种植和销售,产品为供消费者食用的金针菇等食用菌,食品质量安全事关消费者的健康。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公司通过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并严格按照上述体系的要求进行生产和质量把关。但由于公司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环节众多,若供应商向公司出售不合格原材料且公司未能检验发现;或公司在生产领料、工厂化种植现场监测、人员卫生管理、工艺控制、产品检验等环节有所疏漏;或下游经销商或销售终端在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未按规定保存产品,均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从而对公司声誉和业绩造成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