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是上市公司为了在二级市场融资而发行的有价证券,持有者算得上是公司的部分所有者,除此之外持有者还有享受分红的权利。因为分红的存在,市场上部分投资者十分乐于在上市公司分红前购买该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以期获得现金分红或者股票高转送,但是在分红前购买股票的投资者最终都会发现实际个人投资账户中的资产并未增加,其原因就在于分红后需要进行除息或者除权操作,所以个人投资账户中的资产是没有变动的,甚至还会因为缴纳税费而减少。与这部分投资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场上另外有部分人喜欢在股票分红后再买入。
那么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究竟购买目标股是应该在分红前买入合适还是分红后买入更合适呢?分红后买入股票可以获得哪些优势?真的可以降低成本吗?下文中我们就股票分红、除权除息操作及分红后可能出现的“填权”进行分析,剖析以下股票分红后再买入究竟合适与否,是否可以降低成本:
首先,我们先分析分红的机制、“除息除权”的操作及分红后的成本、“填权贴权”的概念
一,分红:分红是有两种方式,一是现金股利,二是股票股利;
现金分红:现金分红是指以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向股东分配现金,又称为股息或者派息,比如“10股派1元”、“10股派0.5元”等,现金分红的部分直接以现金的形式进入到投资者的个人账户中。
股票分红:股票分红是指上市公司向股东分发股票,红利以股票的形式出现,实际是增加了股东的持仓数。送股、转股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再纳税上有所区别,但是因为都达到了给股东送股的目的,且都增加了股东的持仓数,所以实际效果是一样的,我们在这里不做细分,统称为“送股转股”。比如“10股送2股”、“10股转增1股”等等。
小结: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就会产生一个疑问,按照“分红”的概念来看,不管是现金分红还是股票分红,本质上不都是增加了投资者的总资产吗,比如如果按照“10股派1元”的现金分红方案,假设投资者在分红前持有该上市公司1万股,那不就可以获得1000元的现金吗?同时假设按照“10股送2股”的股票分红方案,持有1万股不就可以获得2000股的股票吗?所以在分红前购买即将分红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是合适的。其实抱有这种想法的投资者忽略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分红后的纳税,另一个是分红后的除息除权,下文我们介绍这两个概念。
二,分红后的纳税、除息除权、填权贴权;
【1】分红后的红利税:根据A股市场对红利税的规定,根据持股时间不同,纳税的比例也不尽相同:持股时间不足一个月的,需要缴纳红利税20%;持股时间超过1个月但不足1年的,需要缴纳红利税10%;持股时间满1年的才能享受免征红利税的政策。
由此可见,假设我们在某上市公司分红前突击买入该公司股票2万元,那么需要缴纳红利税4000元,这养算来成本还是很大的,况且因为除息除权后账户资产并没有增加,所以还存在因为缴纳税费而出现“亏损”的情况,特别是个股在后期走不出“填权”行情时,亏损还会继续扩大。
【2】除息除权:上市公司在分红之后是要进行除息除权操作的,“除息”针对的是现金分红,“除权”针对的是股票分红。至于为什么要进行除息除权操作,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做过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举个例子讲,假设现金分红是“10股送1元”,分红前的股价是10元,那么分红后股价除息后变为9元;同时,假设股票分红是“10股送5股”,之前的股价是30元,那么除权后的股价变为20元。这也就是为什么投资者在获得分红后发现个人投资账户中的总资产没有发生上涨的原因。
【3】填权贴权:填权和贴权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填权是指在股票除息除权的一段时间后,假设多数人看涨该个股未来的行情,那么必然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资金的流入,后期股价重新上涨到除息或者除权之前的价位甚至是高过之前的价格,比如上文说的10元个股在除息后价格降到9元,后期行情走高,价格重新恢复到10元;与“填权”相反的是“贴权”,贴权是指除息除权之后个股的价格持续走低,价格未恢复到除息除权之前的价格,这被称作“贴权”。
(图:除权后走出填权行情的个股)
小结:从本小结的介绍我们看到,分红后,短期内并非个人投资账户的总资产会马上增加,有时候会出现“平衡”的情况,这是因为分红后要进行除息除权的操作;而很多时候又会出现“亏损”的情况,这是因为红利税的存在,且持有个股的时间短则所缴纳的红利税也就相对较高。而长期内,除息除权后个股股价是否能走出填权行情才是最终导致盈亏的关键,假设个股走出的是贴权行情,那么对于在分红前突击买入的投资者来说,不仅要损失因为行情走低带来的损失,同时还要缴纳较高的红利税,所以在分红前购入该公司的股票实际上成本较大、风险较大。而分红后再购买该只个股则可以有效避免红利税的缴纳,但是至于分红后的个股是否会在分红后走出填权行情也是未知数,但是很多时候上市公司在分红后都能走出填权行情,其中的原因我们在下文中介绍。
再者,分红后的个股能走出“填权”(上涨)行情吗?
很多股市里的投资者对于分红和频繁分红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抱有很大的信心,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他们认为能分红的上市公司代表这持续盈利能力较强,其股票自然属于“优质股”,总归比那些盈利能力差和亏损的公司强,所以即使存在红利税和除息除权也会认为后期一定会走出填权行情,股价恢复到除息除权前的位置,从而给投资者带来盈利。
从一定角度来说,上述出发点并没有错,确实能分红的上市公司其盈利能力肯定是具有一定的保障的,否则也不可能用积累下来的“真金白银”的净利润对股东进行红利分红,这一点说明公司的基本面是不错的。但是我们知道个股的涨跌是受到多重因素影响的,并不是说盈利能力强、基本面较好的个股未来预期一定是看涨,特别是当大家都盯着一只即将分红的个股的时候,不乏大量资金在分红前就介入买入,从而分红前就非理性的将股价推高到一个不合理的估值区间内,而随着分红的结束,投资情绪回归理性之后,这类个股很难走出填权行情。当然了,有部分股价维持较为平稳的个股在分红后还是能走出填权行情的,所以分红后的个股是否能走出填权行情是不绝对的,从最近几年的观察来看,往往在股价高位分红后的个股很难填权,甚至出现价格一路滑落的情况,因此建议大家不要过分迷恋分红的个股和上市公司,还是要综合技术面、政策面、基本面寻求对优质股的投资。
结语、归纳
上文我们介绍了分红后的红利税、除息除权、填权贴权等几个概念,以及填权行情出现的可能性。总结来说,分红前购买某只个股与分红后购买某只个股最大的区别在于“红利税”,如果真要讲到分红后购买股票能降低成本的话,那么能省下来的也只能是“红利税”了。但是股市交易并非是短期炒作,相对于能不能省下“红利税”而言,我们往往更关心的是分红后的个股能否走出填权行情,这才是获得最大收益的保证。而从上文分析我们知道,分红的上市公司只能说明盈利能力较强,并不意味着未来股价一定上涨,涨跌还是要综合各种因素来考量。所以最终的建议是在选股的时候不用刻意把“分红”作为选股的标准,更不用考虑所谓的成本节约,比起股价上涨来说,红利税只是一个微小的成本,关键在于分析未来的涨跌可能。